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肠易激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27  浏览次数:579次

  作者:黄先梅,姚太俊,赵学功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多发于儿童及中老年患者,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肠鸣等。该病在门诊多见,大多经过治疗迅速好转康复。我们对长期门诊随访观察的40例病人的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年龄5~65岁,年均45岁,病程2周~25年不等。

  1.2 临床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40例均有,15例便秘;12例伴腹泻;腹痛多在下腹部、脐周为甚,有部分为左下腹及全腹部疼痛,腹痛以隐痛、胀痛及绞痛为主。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其中有2例持续2~4天,有1例放射至腰背部,排便后缓解;12例腹泻每日大便3次以上,多在清晨及傍晚排便,4例餐后排便,2例排便后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呈黏液或糊状、量少。15例便秘者多感腹部不适,排便不畅,大便干结如羊粪;4例排便后不久仍想大便。其他消化道症状2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6例;神经症状4例。40例患者一般情况好,10例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以左下腹为主。发病诱因与情绪紧张、劳累、失眠、生活不规律有关。辅检40例,38例血常规正常,2例轻度贫血。40例大便检验:20例有黏液,4例有红细胞,16例未见白细胞。X线钡餐检查大多阴性,小肠、结肠动力加速13例,最快服钡餐后1.5 h钡餐已达直肠,少数呈结肠袋或痉挛改变,均无特异性改变。

  1.3 治疗结果 40例IBS中,12例伴腹泻者皆加用思密达3 g,每日3次,15例便秘者给予西沙比利5 mg,每日2次,早晚饭前15 min服用,有腹痛者加用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吡啶等治疗后好转。小儿使用东莨菪碱治疗,经过治疗40例皆缓解痊愈。

  2 讨论

  2.1 IBS诊断 目前国际上无统一的IBS的诊断标准,也无客观诊断依据及特异性的诊断标准,Manning提出的四项症状具有参考价值:(1)便后腹痛缓解;(2)腹痛开始时肠蠕动明显增强;(3)便前有腹痛;(4)客观依据的腹胀。Fielding提出了4项体征:(1)触及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并有压痛;(2)左髂窝部有嘈杂音;(3)肛门检查感肛门括约肌张力增强及患者痛觉过敏;(4)指套带单纯黏液或球形粪块。国内临床诊断标准是:(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无发热,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常规、粪培养(至少3次以上均为阴性)、大便潜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及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我们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以下特点可供参考:(1)认真询问病史,详尽了解IBS的诱因和促成因素,根据临床症状群,追溯可能的精神、心理背景;(2)注意与器质性腹痛病象鉴别;(3)辅助检查无器质性疾病依据;(4)即使已明确为IBS者,亦不能保证不发生炎症性腹痛或结肠癌的可能[1]。

  2.2 IBS的治疗 原则上是镇静、抗抑郁、解痉、止泻或通便等对症治疗,但均不能防止复发。加强对患者的心理、饮食及行为治疗,对症治疗,耐心解释,消除顾虑,使患者认识本病的本质,增强信心和注意生活规律化尤为重要。另外,忌食刺激性食物及患者已知不能耐受的食物。平时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这样可增加肠内容物的容积,以调节肠蠕动的节奏,减少痉挛、减少发作,对抗菌药物不宜反复大量使用。对气滞血瘀型的腹痛便秘,可用柴胡疏肝饮加减;对腹泻因肝脾不和引起,可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腹泻由于脾胃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3 IBS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尚无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精神、饮食、菌群失调、环境刺激以及肠动力学、分泌及吸收功能改变等综合因素有关,且IBS的症状发作和加重几乎每次都与情绪有关[2]。有学者报道国内IBS精神因素引起的占41.4%~73%,本组约占50%,与国内文献相等,证明IBS发生与情绪紧张关系密切,一些明显的精神状态变化,如严重焦虑、愤慨、对抗、恐惧等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而致肠道的运动及分泌功能失调。

  [参考文献]

  1 李定国.肠道易激综合征研究的若干进展.实用内科杂志,1988,8(6):319.

  2 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82.

  作者单位: 1 443007 湖北宜昌,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2 湖北宜昌,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