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并多系统病变1例

发表时间:2010-04-20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马苏玲 唐晓丹 作者单位:650000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高嗜酸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因“腹痛,腹泻1个月余”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中下腹疼痛,阵发性加重,无放射痛、腹胀,腹泻黄色糊状便,7~8次/d,每次量约20~50g,带少许鲜血,无黏液,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曾经出现一过性发热(T38℃),院外相关检查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血小板减少,血培养、骨髓培养阴性,胸片正常,双肺CT提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肠镜示:乙状结肠、升结肠环状增生性病变,病检提示慢性炎细胞浸润。PPD阴性。ESR正常。经抗感染、解痉治疗1周后,腹痛略有缓解,呈间隙性无规律隐痛,因诊断不明转入我院继续诊治。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小便正常,体重增减无明显变化。发病前10余天,双下肢出现红色皮疹,点状分布,压之不褪色,伴瘙痒,2d后,出现水疱、破溃,愈合后色素沉着。既往史:高血压史30年,最高125/100mmHg,未治疗。否认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有碘过敏史。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40/80mmHg。一般情况尚可,神志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正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下腹及脐偏右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胫前皮肤片状色素沉着。实验室资料:血生化:转氨酶、肾功正常,GGT70u/L、GLOB39g/L、Ca 2+ 1.79mmol/L。乙、丙肝炎病原学标记物阴性。多次大便培养和粪常规未检出虫卵,PPD(-),ESR10mm/h,CA199、CA242、AFP、CEA、HA、SF、ANA、IgG、IgM、IgA、补体C 3 、补体C 4 、CRP均正常。外周血涂片:WBC分布略高,EOS占36%,以成熟为主,余未见异常。ECG: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慢支炎,双侧胸膜增厚、粘连。B超:胆囊炎。肠镜:升结肠,直肠有管状狭窄病变,表面坏死、糜烂,边界不清。病检:嗜酸粒细胞增多,肠腔脓肿形成,炎细胞浸润。胃镜:胃多发溃疡(A 1 期)。病检:(胃窦)慢性溃疡改变伴轻度不典型增生。骨髓穿刺:三系增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常规:WBC25.50×10 9 /L、嗜酸粒细胞25.7%计数6.56×10 9 /L、PLT107×10 9 /L。血吸虫、旋毛虫抗体阴性。小肠钡剂造影:未见异常。

  入院后予一般抑酸、保护黏膜、调节肠道菌群、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渐恶化,腹痛加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膜炎;四肢散在多发、互不融合、紫红色的新发皮疹,部分表面有血疱,压之不褪色;肢体麻木,不能站立,右下肢SEP、MEP显示异常,提示周围神经严重损害,心率增快至120次/min,超声心动图:心脏形态结构及瓣膜活动未见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充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剂、白蛋白、氨基酸、TPN,同时地塞米松10mg静滴,针灸理疗等处理。1周后肠梗阻完全缓解,2周后能下床活动,无新发皮疹出现,4周后复查血常规:WBC10.9×10 9 /L,嗜酸粒细胞0.9%,胃镜下多发溃疡已愈合渐向瘢痕期转化,肠镜下示有浅溃疡及糜烂,形成内瘘,但较入院时有愈合趋势。出院时激素减至口服强的松20mg/d,目前状况良好。

  2 讨论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以外周血及骨髓中EOS增高,多系统内有EOS浸润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 [1] 。本病病因不明,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有关文献报道较少见。本例患者起病以胃肠道受累表现为主,初易误诊为结肠癌或炎症性肠病,结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排外寄生虫感染及原发胃肠道恶性肿瘤,经过多次病检高度怀疑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但是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皮肤、神经系统、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则逐一体现。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嗜酸粒细胞的生成,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常可致多器官系统受累,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脏病变,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诊断和监测。神经系统受累来自于心脏的栓塞和弥漫性脑病,周围性神经炎(多发性单神经炎)等。皮肤、肝、脾、呼吸和消化系统也常受累,随其受侵犯的器官不同,损伤的程度轻重不一,症状及体征呈多样性 [2] ,故临床确诊较困难,常有赖于外周血及骨髓穿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学检查予以佐证。现有诊断标准有3条:(1)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 9 /L,持续6个月以上;(2)缺乏明确的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3)有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2] 。该综合征应注意与肠道寄生虫病、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皮肤病、原发的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等)、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有时需重复检查,多点取材,综合考虑,疗效的追踪观察才能确诊。本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满意,但值得提出的是积极治疗并发症,调整机体的营养状态,为激素治疗创造良好的机体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礼建,朱峰,钱家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与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中华消化杂志,2003,8(8):455-457.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