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肝豆状核变性4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828次

作者:冯留信 袁恩庆 牛冬梅    作者单位:471003 洛阳 解放军第534医院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型; 病死率; 好转率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目前临床上公认人群携带者频率0.011,基因频率为0.056,发病率约为3/10万[1]。由于基因突变的形式差异,引起铜在各脏器沉积的先后顺序、急缓、程度和分布的不同,造成临床表现及分型复杂多样,并且不同类型的Wilson病的诊治和预后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临床上正确诊治造成困难[2]。为了便于临床治疗,正确估计预后,现将43例Wilson病患者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确诊为Wilson病的43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1.2  诊断标准[1,2]  基本条件:①缓慢进行性震颤、肌僵直、构语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或(及)肝脏症状。家族遗传史:父母近亲婚配、同胞有Wilson病患者或死于原因不明的肝病者。②肉眼或裂隙灯下证实有特异的角膜色素环(KF环)。③血清铜蓝蛋白<2.16 μmol/L或铜氧化酶<0.20 D。④尿铜>1.6 μmol/24 h。⑤CT扫描:豆状核或(及)丘脑密度降低,有时有尾状核、脑干萎缩;MRI提示基底节长T1、T2信号[3,4]。⑥肝脏B超:具有光点闪烁、岩层征、树枝状光带或结节型的特殊影像。⑦青霉胺尿排铜负荷试验阳性。⑧肝铜>250 μg/g。

    判断:①凡完全具备上述1~5项或1~4及6项者可确诊为临床显性型Wilson病。②具有上述2~5项或2~4项者,属亚临床型或无症状型。③仅有1、2项或1、3项者,高度怀疑Wilson病,尚需与胆汁郁滞综合征、慢性肝炎等疾病进一步区别,但如同时存在5项或6项也可确诊。对还有怀疑者,可进行7、8项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1.3  预后判定标准[2]  ①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主要的实验室化验指标改善和恢复正常。②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主要实验室化验指标无改善,病情加重。③死亡。④其他。

    1.4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对43例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和体征、辅助检查、临床分型、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

    1.5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Wilson病住院患者43例,男25例(58%),女18例(42%),发病年龄9个月~58岁,平均15.3岁;血清铜蓝蛋白或铜氧化酶实验室结果异常39例(91%);可见角膜KF环24例(56%);头颅MRI或CT检查23例(53%),其中符合Wilson病表现的20例,未见异常3例;肝功能异常15例(35%)、肝硬化腹水9例(21%),有门脉高压12例(28%);继发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男性1例。经保守排铜、保肝、对症、支持等治疗好转36例(83.7%),死亡7例(16.3%),含自动出院两周内死亡2例。 临床分型[1]及一般情况统计,见表1。  表1  Wilson病患者的临床分型及一般情况

    一般型(除腹型Wilson病外的其他8型,共36例)与腹型(7例)Wilson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2。表2  一般型与腹型Wilson病患者治疗效果  注:χ2=6.98,P<0.01

    3  讨论

    从本组43例病例中可以看出,一般型(除腹型Wilson病外)Wilson病患者大多数经保守排铜、保肝、对症、支持等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43例中好转36例占83.7%,死亡7例(含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的2例,经随访在2周内相继死亡)占16.3%。除去较凶险的腹型Wilson病7例外的36例中33例经治疗好转,好转率达92%,有3例死亡(含2例放弃治疗者),病死率8%;而7例腹型Wilson病患者只有3例好转,好转率43%,死亡4例,病死率57%;二者的好转率、病死率经χ2检验均有明显差异,P<0.01。通过对43例患者临床分析发现,腹型Wilson病7例患者以儿童为主(平均发病年龄10.8岁),起病急,病程短,以爆发性肝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常常误诊为爆发性肝炎,病情呈急剧进展,从发病到死亡时间最长的只有24 d,7例中有4例在短期内死亡,明显高于一般型的病死率。这是因为肝铜达饱和状态,向血液转移困难,从而使细胞浆大量进入溶酶体内,短时间内造成肝细胞大量急剧坏死,而致临床上似爆发性肝炎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从而导致病情凶险、病死率高[5]。所以在临床上遇到爆发性肝炎儿童患者,务必要想到Wilson病的可能,务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告知患者家属此病的凶险,对本病的预后在各方面均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一般型的Wilson病虽说总的预后不十分理想,但病情发展相对缓慢,这就给医患双方一个缓冲的时间,便于正确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6,7]。需要提醒的是:①假性硬化型4例,发病率并不高,但发病年龄偏大(平均36.5岁),病程较长,初期以震颤、肌僵直为主要表现,肝脏损害表现较轻,并且出现较晚,临床上易漏诊、误诊。所以一旦遇到此类患者一定要想到Wilson病的可能[8]。②骨肌型3例,起病较隐袭,进展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发病以儿童为主(平均12岁),早期以关节痛、肌无力为主要表现,临床上也易漏诊、误诊,遇到此型患者也要注意[9]。

    总之,临床分型目的在于给患者早期、及时而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将腹型Wilson病单独列出讨论,其意义就在于此。当然,其他一般分型并非无实际意义,只是从治疗和正确估计预后的角度没有单独列出腹型Wilson病的意义大而已。也有将腹型Wilson病归为典型Wilson病型的急性进展型的分型方法。至于从哪种角度分型更为合适有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大年,主编.现代神经内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09518.

2 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258.

3 张辉,刘起旺,高培毅.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MRI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山西医药杂志,1997,26(2):135136.

4 李建华,陈刚.10例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中原医刊,2007,34(1):66.

5 邵蓓,何金彩,郑荣远,等.肝豆状核变性漏诊多年的原因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1):369.

6 黄小春,王亮.影响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因素的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07,36(9):847848.

7 韩仲岩.神经病治疗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9181.

8 邓洪,邓红珠,林国莉,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误诊的关系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668670.

9 张向东,张晓辉.肝豆状核变性误诊3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0.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