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中学生消化性溃疡诱发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81次

作者:詹智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中学生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临床发现中小学生患病人群有逐渐增多趋势。为了更好地防治本病,笔者对我院2004年5月~2007年9月经胃镜确诊的72例中学生溃疡患者进行诱发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2例,男52例,女20例,男女比约为2.5∶1;年龄14~18岁,平均16.2岁;初中学生23例,高中学生49例;农村学生42例,城市学生30例;病史1~3年。全部病例经电子胃镜(富士能88型)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1例。

      1.2  临床表现  均有上腹部隐痛不适。26例有饱胀感,30例嗳气、反酸;38例大便潜血呈阳性,20例有黑便史;32例患者有恶心呕吐,其中8例为咖啡色液或暗红色血性液,其余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6例初中生患者有消瘦、发育迟缓。

      2  诱因分析

      溃疡病患者常由某一诱因致病或几种诱因共同致病,几种诱因往往同时并存,见表1。表1  72例中小学生溃疡病的诱因分析

      2.1  学习、精神紧张等因素  达80.56%。可能与患者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各方面压力大,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抑郁及部分患者的父母期望高,经常打骂,教育方法粗暴等因素有关。在这方面,高中生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初中生。患者因长期受到心理应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和(或)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从而诱发溃疡[1]。

      2.2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达72.22%。主要与饮食无规律、饮食不节制等因素有关。有些学生因赶上课,连早餐也顾不上吃。有些学生为了贪玩或为了赶功课而未充分咀嚼良物。长期如此就容易引起溃疡病。因过时误餐使胃部完全排空引起高度饥饿感,造成胃逆蠕动,致胃黏膜血管扩张,黏膜水肿,胃酸的破坏使局部产生炎症溃疡。饮食过饱时,胃窦部高度扩张,胃泌素分泌减低了幽门括约肌的能力,引起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容易破坏胃黏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溃疡 [2]。

      2.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达54.17%。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病因,文献报道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为95%~100%,在胃溃疡患者中为70%~85%[1]。本次病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以上数据,可能与中学生主要在家里吃饭,饮食环境比较单调有关。

      2.4  药物因素  达15.28%。本组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占8例,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3例,可能与此有关。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胃酸、胃蛋白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抑制,胃肠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易使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短期内大量使用可以促使溃疡出血穿孔;非甾体类药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抑制胃黏膜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起溃疡[3]。据有关报道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引起消化性溃 疡者为正常人的2~7倍[2]。

      2.5  应激性溃疡  达4.11%,本组中脑挫伤2例,大面积烧伤1例。因这些疾病可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黏膜缺血缺氧损伤致通透性改变,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质合成抑制,阻碍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引起溃疡[4]。

      3  讨论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溃疡病的诱发因素上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其中以学习、精神紧张等因素和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最多见,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明显低于成年人。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3.

2 杜嗣廉,郑明新.小儿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

3 明性.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8.

4 徐晓华,刘凤霖,高敏.儿童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急诊胃镜检查.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2):16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