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比浊法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2-08 浏览次数:493次
免疫比浊法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作者:熊兵红 程勇 作者单位: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肠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大肠癌和30例胃癌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MG含量;动态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手术前后β2MG含量变化。结果 大肠癌组和胃癌组血清中β2MG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肠癌和胃癌术前血清β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大肠癌和胃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 大肠肿瘤 胃肿瘤 免疫比浊法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in detecting serum β2microglobulin (β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XIONG Binghong, CHENG Yong.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level change of serum β2microglobulin (β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and discus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Methods The content of serum β2MG was detected in 30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30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30 normal persons by means of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Dynamic detection of content of β2MG was done via automated chemistry analyser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for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β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persons (P <0.05). Preoperative high level of serum β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were reduced dramatically after operation (P<0.01). Conclusion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detecting level changes of serum β2M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isting diagnosis and judg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s for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 β2microglobulin; Colon cancer; Gastric cancer;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大肠癌和胃癌都是目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消化道肿瘤,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如何判断手术效果和评价预后仍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类分子编码的轻链即β链部分。它是诊断早期肾功能不全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β2MG的关系密切。近年来,β2MG也被作为恶性肿瘤的非特异性指标应用于临床[1]。据此,本研究利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β2MG含量变化,探讨其用于大肠癌和胃癌辅助诊断、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为(45.7±12.41)岁,均为体检合格的正常人,排除内分泌、肝肾疾患及其他可能引起血清β2MG升高的因素。大肠癌组30例,男16例,女14 例,平均年龄为(60.53±11.75)岁。胃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3.53±10.05)岁。后两组均经临床筛选排除肝肾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可能致β2MG增高的因素,全部行手术治疗,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 1.2 测定原理与方法 1.2.1 测定原理 待测标本中的β2MG与包被在胶乳颗粒上的抗人β2MG结合产生浑浊,其浊度与β2MG浓度成正比,可以用比浊法测定。 1.2.2 方法 正常对照组取清晨空腹周围静脉血,观察组分别于手术前1 d、手术后12 d取清晨空腹周围静脉血,无溶血、无黄疸,测定血清中β2MG。采用瑞士Roche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样品的用量为2.0 μl,试剂1和试剂2的用量均为140 μl,方法为固定时间法(FLXED)。主波长为700 nm,副波长为500 nm。反应为正反应,第一点读数14点,第二点读数25点,免疫透射比浊法分析。该法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0.65%(n=21)和1.97%(n=10)。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肌酐(Cr)和尿素氮(BUN)了解肾功,排除肾脏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均用±s表示,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2 结果 2.1 大肠癌组、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β2MG为(1.55±0.30)mg/L。大肠癌组、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经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与大肠癌组、胃癌组血清β2MG、BUN和Cr测定结 2.2 大肠癌和胃癌手术前后血清β2MG水平比较大肠癌组和胃癌组术后12 d血清β2MG水平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果见表2。表2 大肠癌和胃癌术前与术后血清β2MG测定结果3 讨论 血、尿中β2MG在肾脏疾病和肿瘤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测定β2MG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免疫比浊法。ELISA操作繁琐,重复性差,存在准备工作多、手工加样量大、微孔清洗不完全、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不稳定、操作步骤复杂等缺点。RIA手工操作,相对仍较免疫比浊法繁琐,同时由于其线性范围窄,阳性标本有很多需要稀释后测定,稀释倍数不易掌握,且随稀释倍数的不同,结果也有很大差异,还存在放射性污染、试剂保存期短,致每批测定均需作标准曲线,标本测定要批量检测,并需要特殊仪器,所以不能及时发出报告等缺陷。本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适合临床常规测定,无放射污染,其稳定性、重复性能满足临床要求。此法测定β2MG,由于使用抗β2MG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且方法简单、快速,可以在OLYMPUS 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使用,可随时进行标本检测,及时发出报告。对轻中度溶血和轻度黄疸、脂血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更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β2MG在1968年由瑞典学者Berggard和Bearn首先从Wilson病和慢性镉中毒患者尿中分离和纯化出来的。它是人体血、尿、脑脊液的生理成分,是分子量为11 800的体内有核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位于细胞表面,由100个氨基酸组成,25位与81位的两个氨基酸由二硫键联结,它与免疫球蛋白稳定区的结构相似。基因定位于第15号染色体,由于其分子量小,电泳显带在β2区而得名。从结构来看与HLA的亚单位是同一物质,其功能与HLA有关,是一种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蛋白质。此种蛋白在机体正常细胞和起源于间质、上皮和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均能合成,是细胞膜上HLA分子的一部分,除了成熟的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其他细胞均含有[1]。在生理情况下,β2MG以低浓度水平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唾液、初乳和羊水内;病理情况下,许多疾病如肾炎、糖尿病及恶性肿瘤都可以引起其增高[2]。 在临床上有多种肿瘤如肺癌、肾癌、乳腺癌、淋巴瘤,血、尿β2M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可作为筛选的初步方法之一。这对于一些病变在早期、症状不明显、表现不典型、结肠镜和消化道钡餐等检查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肿瘤患者血中β2MG升高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肿瘤细胞直接合成分泌;(2)局部浸润活化的免疫细胞产生β2MG;(3)癌细胞坏死时分解,能释放出β2MG到血液及体液中;(4)肿瘤患者血中出现一种复合性高分子量β2MG,由小分子量β2MG与HLA肿瘤抗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肾小球不能滤过,在体内代谢降解减慢。因此,患者血清β2MG含量升高说明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由于全身多种肿瘤细胞均能释放β2MG,在血清中β2MG含量升高并无特异性。莫伟[3]、张金池[4]、胡志华[5]的研究均表明大肠癌β2MG含量明显高于胃肠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如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清铁蛋白(SF)则可以明显提高大肠癌的实验室阳性检出率。 大肠癌和胃癌患者术前血清β2MG水平升高,术后降低,可能与肿瘤负荷有关。提示血清β2MG水平与肿瘤消长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判断病程转归有一定帮助。蔡方等[6]、赵勇等[7]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62例胃癌、30例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MG含量,并动态检测胃癌手术前后β2MG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胃癌组血清中β2M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和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组(P<0.05),胃癌术前血清β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明显降低(P<0.05),有转移复发时,β2MG含量再升高。这提示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胃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复发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β2MG虽然不是特异性肿瘤抗原,但对恶性肿瘤的筛选检查、肿瘤大小判定、预后判定是一个实用性标志物。检测血清β2MG水平对大肠癌和胃癌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若联合检测血清其他指标则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的实验室阳性检出率。动态检测血清β2MG水平对判断手术预后和监测早期复发更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蔡彦.β2微球蛋白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4,25(8):65-66.[2] Miyata T, Oda O, Inagi R, et al. Beta2Microglobulin modified with advanced glycation and products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hemodialysis associated amyloidosis[J]. J Clin Invest,1993,92(3):1243-1252.[3] 莫伟.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大肠癌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1428-1429.[4] 张金池,陈林兴,郑庭亮,等.CA199与CEA、β2MG联检在胃、直/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76-277.[5] 胡志华,朱洪.血清癌胚抗原β2微球蛋白血清铁蛋白测定对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0,6(4):209-211.[6] 蔡方,赵勇.胃癌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2(9):1266-1267.[7] 赵勇,陆天翼.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