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胆囊形态超声观察
发表时间:2009-11-25 浏览次数:677次
作者:吴松雷 作者单位: 315012 浙江宁波,宁波妇女儿童医院B超室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对胆囊形态的影响。方法 各选择100例(胃镜、X线)确诊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及B超示“慢性胆囊炎”人群,转换方法后分别观察其胆囊、胃十二指肠状态。结果 胃十二指肠疾病合并胆囊异常35%,胆囊异常伴30%胃十二指肠疾病。结论 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可引起胆囊异常改变。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疾病;胆囊异常;B超
本文报告65例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胆囊形态超声检查结果,以资证明胆囊继发改变的又一发病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第一组为超声诊断“慢性胆囊炎”100例患治疗症状不好转,行胃十二指肠镜、X线检查。第二组100例胃十二指肠镜、X线确诊胃十二指肠疾病者超声观察其胆囊形态。第三组正常健康人群60例,超声观察胆囊,作为样本对照。男180例,女80例,年龄29~65岁。
1.2 方法 使用东芝3400、HDI-5000sonoCT等,探头频率3.5~7MHz,排除可引起胆囊胃十二指肠疾病变化的生理因素后超声检查胆囊,并对肝、脾、肾、胃十二指肠常规检查。用6mmHz探头测量胆囊底、体、颈部厚度。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第一组100例超声诊断慢性胆囊炎病例,经胃镜、X线发现胃十二指肠疾病35例(35%)。第二组胃十二指肠疾病B超检出胆囊异常30例(30%),是引起胆囊异常的佐证。共计65例胆囊异常。
2.2 两组共计65例胆囊异常与胃肠病交叉存在。以胃肠病统计,40岁下人群较多以胃炎、溃疡发病率高。两组6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年龄、性别分布 (略)
2.3 65例胆囊异常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不均,以囊颈及底部明显,年龄越大增厚越明显。与正常人群组比较增厚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体积张力增高36例(53.8%),囊内见闪亮斑点39例(60%),体积无明显增大。
表2 两组不同年龄病人胆囊异常比较 (略)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超声一般分3型:(1)大胆囊型;(2)桑葚型;(3)小胆囊型。也是病理变化的3个阶段,对大胆囊型初期慢性胆囊炎,壁厚、张力大小是超声诊断依据。已知生理性因素抽烟、慢性咽炎(咽气动作)、长期饮酒、长期卧床及肝、肾、心、血液等病理因素可引起胆囊继发性改变,但对胃肠病引起的胆囊变化未引起注意。慢性胃肠病与慢性胆囊炎症状相似,又有胆囊继发改变,超声极易误诊为胆囊炎。超声检查胆囊炎发病率较高,与慢性胃肠病发病率高可并发胆囊异常不无关系。65例胃肠、胆囊同时异常病例,囊壁均厚,53.8%张力高,60%囊内有光斑。壁厚随病史、年龄增加,病情加重呈正相关变化,尤以囊底、颈明显,症状减轻则壁变薄,或转为正常。10例异常胆囊做脂餐试验,均未发现收缩功能异常,张力变化无法定量,囊内光点常人也可出现,所以壁厚度变化对确诊胆囊炎最为有意义。胆囊收缩受神经、体液支配,分析胃肠病变引起胆囊变化机制:(1)胃肠壁炎性增厚、僵硬造成蠕动减慢,延长食物排空时间,引起持续胆汁分泌,胆囊充盈处于高张状态。(2)胃酸增多,作用于十二指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引起胆囊收缩。(3)奥迪氏括约肌痉挛。胆囊充盈、收缩排空、远端受阻矛盾状态,是引起胆囊继发改变的原因,日久胆汁析出、内膜脱落会表现囊内超声光点。选择5例胃溃疡病例合并胆囊壁超声异常,经消炎、抗酸等治疗症状消失,检查囊壁同时转为正常。支持上述理论分析。
慢性胃肠疾病有引起胆囊继发改变可能性,超声极易误诊为初期慢性胆囊炎图像,对治疗效果不好时,应考虑有无胃肠疾患给予相应检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