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9例F波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741次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在早期临床上需要与各种其他运动受累为主的疾病进行鉴别。常规肌电图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进行F波检测,旨在探讨其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5月门诊或病房收治的 29例患者,经临床MRI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1 年提出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标准(草案)[1]。男18例,女11 例,年龄32~68岁,病程4~37个月。其中以手部萎缩无力起病 16例,以下肢无力起病5例,四肢无力5例,言语不清吞咽困难3 例,腱反射亢进12例,巴彬斯基征阳性16例,肌束颤动22例。对照组20例,均为健康成人,男13例,女7例,年龄28~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VinkingQuest4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试,在室温26~30℃下进行检查,按常规操作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并加做F波及H反射测定,运用F波程序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被检查者完全放松,滤波放大器带宽20~1 kHz,扫描速度8 ms/d,灵敏度0.2 mV/d,刺激频率1 Hz,时限0.2 ms,方波脉冲,超强刺激,每一序列重复刺激 20次,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分别测定F波出现率,F波潜伏期,F波传导速度。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波出现率比较:ALS组正中神经F波共出现85次,出现率为14.6%;尺神经F波共出现88次,出现率为15.2%。对照组正中神经F波共出现324次,出现率为80.95%;尺神经F波共出现325次,出现率为81.2%。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出现率比较,分别为35.7033%和34.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1)。 2.2 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平均F波潜伏期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01)。

2.3 两组F波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3 讨论 F波是超强刺激神经干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记录到的一个晚成分,是运动神经的逆行冲动回返至前角细胞,然后再发出传出冲动到相应肌肉引起动作电位,其环路不论是传入还是传出,都是纯运动纤维,此环路没有突触,不是一个真正的反射,主要反映近端运动神经的传导功能。F波的潜伏期和波形多变,这是其固有的特性,因此其准确性不如直接测定CMAP;然而,它是对传统神经传导检测技术的一种有益补充。F波出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相应脊髓节段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况以及下运动神经元的完整性等[2]。本组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出现率分别为14.6%和15.2%,较正常组明显下降,主要反映了下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兴奋性下降。另有研究表明,F波出现率与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随着时间推移和病情好转,F 波出现率也逐渐增加,因此,F波出现率可作为神经受损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3]。本组F波潜伏期较正常值明显延长,间接提示了脊髓前角或近端损害的严重程度,因而F波检测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和评估损害程度,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的神经电生理依据[4]。本组F波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减慢,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近端传导速度改变;F波传导速度减慢可能与病变进展较快,导致轴索变性继发脱髓鞘以及快纤维严重丢失有关。总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严重而致命的疾病,由于各种局灶性或弥漫性神经病变均可能出现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似的表现,所以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一定要慎重[5]。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动态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可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全面了解的病理生理改变[6]。针极常规肌电图测定时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重要工具,而F波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F波出现率的下降或消失,F波潜伏期延长,F波传导速度减慢,间接提示了脊髓前角或近端受损的严重程度,因而F波出现率可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电生理评价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提供电生理依据,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90.

[2] Fierro B,Raimondo D,Dodoa A.Analysis of F response in upper motoneurone lesions[J].Acta Neurol Scand,1990,82(2):329.

[3] Curt A,Keck ME,Dietz V.Clinical value of F-wave recordings in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J].Electroencephalogram Clin Neurophysiol,1997,105(1):189.

[4] 王锦玲,于如山,史雪颖,等.运动神经元病患者F波反应频率的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2007,16(2):338.

[5] 王春芝,丁卫红,徐丽君.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电生理学杂志,2004,13(3):137.

[6] 阳 洪.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J].吉林医学,2011,32(24):5124.

[收稿日期:2013-10-23 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