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自拟胃炎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26  浏览次数:706次

作者:王来群 辛 丽    作者单位: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河南 淇县 456750

【摘要】  目的:观察胃炎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120 例,其中以胃炎汤治疗(治疗组) 80 例,西药雷尼替丁治疗(对照组)40 例。结果:胃炎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胃炎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 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胃炎汤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数病例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也可有胃脘痛、恶心等。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用自拟胃炎汤治疗该病 80 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 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 27 例,女 53 例;年龄最小 14 岁,最大 82 岁,平均 45 岁;病程最短 4 个月,最长 18 年 ,平均 4.6 年。对照组 40 例,男 17 例,女 23 例;年龄最小 15 例,最大 78 岁,平均 41 岁;病程最短 8 个月,最长 20 年 ,平均 4.5 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1.2    诊断标准

     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②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即经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以红为主或呈痘疹样改变、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或出血点。胃组织活检: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③ 全部患者均排除消化道肿瘤、心脏病、糖尿病,并无消化道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以自拟胃炎汤为基本方:杏仁10 g,太子参 30 g,白芍 10 g,木香 6 g,陈皮 10 g,甘草 5 g,半夏 10 g,茯苓 15 g,白术 10 g,桔梗 10 g,枳壳 10 g。辨证加减:肝胃气滞型加紫苏梗、郁金各 10 g;寒邪犯胃型加丁香 10 g、小茴香 10 g;胃热炽盛型加黄连 6 g、黄芩 6 g;食滞胃肠型加山楂、神曲、炒麦芽各 10 g;瘀阻胃络型加丹参、乌药各 10 g;胃阴亏虚型加沙参、麦冬各 15 g;脾胃虚寒型加党参 15 g、黄芪 20 g、桂枝 5 g、生姜 10 g。每天 1 剂,加水 1 000 mL(先用清水浸泡 30 min),水煎至 400 mL,每天 2 次 ,餐前 30 min 温服。治疗 1 个月为 1 个疗程。

    1.3.2    对照组    服用雷尼替丁 150 mg,每日 2 次。早晚分服。连续服药 1 个月,1 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理性改变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均无改善。

    2.2    结果

    见表 1。

    3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嗳气”、“吐酸”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但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关。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 ,以降为和。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损,纳运失调,形成食积、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出现上腹疼痛、痞满、纳呆早饱、泛酸、嘈杂等一系列主要症状。治当调理脾胃气机为主。气机条达则脾胃升降有序,脾气得升而胃气得降,运化健全。故以理气通降为主要治疗大法。如《医学正传·心腹痛》所云:“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笔者所拟胃炎汤意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木香疏肝理气、温中和胃、行气止痛;枳壳行气、消积、散结、消痰、除痞,能消胃脘胀满,对胃肠平滑肌有双重调节作用,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强,又有降低平滑肌张力和解痉作用;桔梗有祛痰止咳、排脓消肿之功,有抗炎和抑制胃液分泌及镇静、镇痛作用,两药相配,一升一降,可使中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有序;白芍养血敛阴、和营止痛,柔肝体养胃阴;甘草补益中气、缓急止痛;白芍配甘草,养肝胃之阴,缓肝胃之急;木香、白芍配伍,一散一收,补泻兼顾。太子参补气升津,具有扶正补益的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机能。杏仁有疏利开通,破壅降逆,有消食,开滞气,润肠胃之功,前贤章次公常用以治疗胃痛;茯苓、白术、半夏健脾化湿、和胃降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能增强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利于胃肠减荷及康复[2-4]。诸药合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奏健脾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功。

    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上疗效满意,说明胃炎汤确能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6

〔2〕 李仪奎, 姜名瑛. 中药药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 114-204

〔3〕 朱良春.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93

〔4〕文荣群, 高国仿, 王跃华, 等. 五香暖胃颗粒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2):18-1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