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小儿上消化道畸形的超声诊断探讨

发表时间:2009-11-04  浏览次数:633次

作者:赵燕,陈勇刚    作者单位: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8;2.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4

【摘要】  目的:探讨B超诊断小儿上消化道畸形的价值。方法:2004以来我院应用B超诊断上消化道畸形44例,对其声像图及检查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肥厚性幽门狭窄为手术证实的30例中,术前超声诊断29例;幽门梗阻术前超声诊断6例;肠旋转不良术前超声诊断3例,另2例术中证实;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超声诊断1例,术中发现1例;环状胰腺1例。结论:B超是诊断小儿上消化道畸形的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  超声;畸形;消化道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Malformational of the Upper Alimentary Tract

  ZHAO Yan, CHEN Yong-gang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Children Hospital,Nanjing,Jiangsu 210008,China)       自2004年以来,我院应用B型超声(B-US)对44例呕吐患儿进行检查,现就上消化道畸形超声诊断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44例均为2004年以来我院超声科检查的患儿。男33例,女11例,年龄6 d~129 d(平均45 d),体重1 500 g~6 200 g,身高44cm~63cm。全部病例均因呕吐就诊,发生呕吐时间为1 d~98 d(平均13 d)。采用美国产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探头频率为3.5 MHz~7.0 MHz。检查方法:患儿禁奶3 h,观察胃排空、食管闭合及幽门管壁情况。然后饮糖水100 ml~150 ml(确实无法饮水的患儿,用奶汁代替),较小患儿可边喂水边检查,观察食管充盈形态及排空运动。餐后观察有无胃食管反流。

  2 结果   44例患儿,超声诊断为肥厚性幽门狭窄(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HPS)29例,后经手术证实30例。有1例患儿肌层正常厚度,液体在胃内潴留时间较短,B超初始考虑为幽门痉挛。因呕吐症状不缓解,1周后钡餐检查诊断为HPS,于B超检查后第十天经手术证实。   HPS患儿B超检查有下列典型表现[1,2]:患儿幽门部胃壁呈全周性低回声增厚,幽门管短轴切面呈“靶环征”,中心为皱折样高回声,四周为环状低回声,长轴切面呈“子宫颈”图象,管腔细窄。胃内容物通过受阻,近幽门部蠕动消失或出现逆蠕动,胃排空延迟,并伴有少量胃潴留。   剩下的14例非HPS中, 6例诊断为幽门梗阻,8例诊断为十二指肠梗阻包括(见表1)。表1  44例患儿超声诊断详情(略)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胃壁声像图表现为排列整齐的五层结构,幽门肌层为低回声,管腔粘膜为强回声。正常小儿幽门环肌厚度小于1 mm~3 mm,而患有HPS的病儿主要为幽门环肌增厚,约4 mm~6 mm。幽门呈枣状或橄榄形增大,长约20 mm~30 mm,外径10 mm~17 mm。胃腔代偿性扩张,腔内潴留液增多。这是B超依据其特征性声像诊断HPS的病理基础。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幽门梗阻均无恒定的幽门肌肥厚特征,依此可以鉴别[3]。若B超显示阴性,临床仍高度怀疑HPS,可在一周后再行B超检查,此时可能因幽门频繁痉挛,肌层可逐渐增厚,从而可由B超作出诊断。本文误诊1例HPS患儿,B超检查时尚在发病早期,其幽门狭窄处的肌层尚未达到一定的厚度,1周后随访而获确诊。       6例超声显示了非HPS幽门梗阻性病变。有3名患儿超声检查发现胃蠕动增强,胃潴留较多,幽门窦肥厚而幽门环肌不肥厚(≤1 mm),亦未见幽门开放,手术发现分别为幽门隔膜(n=1),胃黏膜脱垂(n=1)及瘢痕性幽门狭窄(n=1)。1例声像图见幽门管狭窄,无幽门肌层肥厚及幽门管延长(幽门肌厚=2 mm 幽门管长=9 mm),手术证实为幽门前瓣膜,瓣膜中心有孔造成不完全性梗阻。2例幽门舒缩较差,食物通过不良,但肌层不厚(≤3 mm),最后诊断为幽门痉挛性梗阻。       8例超声显示胃潴留扩大而幽门环肌弛缓开放的功能良好,向幽门远端扫查,近端十二指肠扩张,肠腔内容物低回声,如已吞入气体即可见强回声伴声尾。出现双泡征超声图像,中下腹肠腔积液较少,考虑为十二指肠梗阻。手术证实为肠旋转不良(n=5),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n=2),环状胰腺(n=1)。       肠旋转不良[4,5]的超声诊断基础是该组病儿肠系膜上动、静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如超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即可确定为肠旋转不良,而SMV 位于 SMA 前方,有 28%可能存在肠旋转不良,此时需做 X 线钡餐造影。如合并肠扭转,可见肠系膜根部出现 SMV 围绕 SMA 的“旋涡征”,且在彩色多普勒下可见为顺时针旋转。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6]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十二指肠空肠曲处被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而致梗阻,以致其近端扩张,肠内容物淤滞而产生的综合征。超声在空腹饮水后观察。仰卧位可见右上腹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持续充盈(而正常情况下为间断显示无潴留现象),球部示明显扩张,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呈哑铃状或漏斗状,并可见十二指肠频繁的逆蠕动。变换体位可见十二指肠能够排空。环状胰腺症状与肠旋转不良非常相似,检查时可明确地显示胰腺形态,十二指肠的前后有胰腺组织回声包绕。        综上所述,超声在小儿上消化道畸形的诊断中有较大价值,其诊断正确率与观察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检查方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辉, 林琼,傅忠,等.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0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7,6(2):47-47.

  [2]陈勇刚,全学模,李晓庆,等.B超测量幽门容积对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3):119-121.

  [3]丛杰,黄英.高频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8):459-460.

  [4]何瑾, 何彧,蒋国平,等.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超声诊断[J].2006,14(4):282-283.

  [5]邹小蓉,吴 惧.小儿上消化道畸形B超检查方法探讨[J].华西医学.2001.16(4):404-405.

  [6]陆恩祥, 罗洪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J].2001,17(6):442-4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