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上消化道出血胃镜诊断为钩虫病9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24  浏览次数:721次

 作者:吴有明 林贤忠  作者单位: 351133 福建莆田武警8710部队医院内科 

 【关键词】  上消化道

   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可上行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窦幽前区,后逐渐出现慢性上腹隐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个别表现为持续黑粪。现就将我院疑诊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确诊的9例钩虫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35~52岁,平均42岁,均为农民,病程1~5年。因上腹隐痛不适灼热感,黑粪伴轻度贫血。疑诊为消化性溃疡伴出血9例。所有患者曾间断服药,反复发作,疗效欠。为确诊而行胃镜检查。

  1.2 检查方法

  我们使用奥林巴斯XQ40纤维胃镜配电子转换数码成像系统。在常规操作下,依顺送镜,直达十二指肠降部,边退镜,边仔细检查肠腔内粘膜面,尤其要密切观察粘膜皱裂。

    2 结果

  9例患者均存在粘膜表面见虫蚀状点或斑片新鲜渗血灶。2例并有粘膜下层大片陈旧性瘀斑。可见点状片状糜烂与浅小溃疡。3例在降部,4例在球部、2例在球部与幽门管找到钩虫体,钩虫为锈花针大小,有的为半透明半红色,或褐色。少数为面白色。呈C形或S型吸附于粘膜上,有的粘膜皱襞内呈堆分布。用活检钳、掏虫法鉴别,其中混合感染6 例,十二指肠钩虫2例,美洲钩虫1例。投阿苯哒唑400mg顿服。隔10天再服1次,治疗5天后临床症状缓解。

    3 讨论

  钩虫感染遍及全球,任何性别年龄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种殖业者感染率高。当人体的皮肤或粘膜接触丝状蚴时,侵入人体,经3~4周发育成虫而寄生于小肠上段,寿命可长达5~7年。以囊咬附小肠粘膜绒毛,以摄取粘膜上皮与血液为食,每日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引起粘膜伤口渗血,形成炎症或浅小溃疡,而引起消化道症状与黑便、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此组病人均为农民,在疑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情况下行胃镜检查。镜下的粘膜表面特征为幽门管、十二指肠粘膜表面出现虫蚀状新鲜渗血点或斑片状出血灶为主,合并点、片状糜烂,浅小溃疡,9例均找到钩虫体而确诊。行掏虫法鉴别。虫体少量吸血为半透明淡红色,吸足血虫体为褐色,少数死亡虫体为灰白色。本组提示在有慢性上腹疼痛伴贫血黑粪服药疗效欠佳时,应疑为本病。及时检查粪便虫卵。在行胃镜检查时,尽可能插镜达十二指肠降部,仔细观察粘膜面及粘膜皱襞,寻找虫体,提高诊断率,以免误诊误治。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