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22例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849次

作者:付路易, 贾蕊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急诊综合医疗科, 2腹部外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关键词】  中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渐增多,急性酒精中毒成为急诊科最常见的中毒性疾病之一[1,2]。2006年5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22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经纳洛酮、低流量氧疗等综合抢救和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6年5月~2008年5月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52岁,中位年龄35.8岁。临床表现:5例处于轻度酒精中毒(兴奋期),患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头晕、面色潮红、眼结膜及皮肤充血,喜怒无常,言语过多;14例处于中度酒精中毒(共济失调期),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恶心、呕吐、心率加快;3例处于重度酒精中毒(昏迷期),表现为患者处于昏睡状态,呼吸深而慢,且有鼾声,口唇紫绀,脉搏细弱。  1.1  急救措施  1.1.1  保持气道通畅,采用低流量吸氧,3~5 L/min。  1.1.2  维持循环功能稳定,监测血压、脉搏,静脉输入5%葡萄糖盐水500 ml及10%葡萄糖溶液500 ml。  1.1.3  防止心肌劳损及心律失常。根据心肌酶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时给予相应抗心律失常和防止心肌劳损治疗措施。  1.1.4  维持水电解平衡。酒精中毒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详细记录出入水量,根据急查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结果,判断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性质和类型,给予适当补液治疗。

  1.1.5  保护脑功能,纳洛酮0.4~0.8 mg加10%萄萄糖30 ml静注,或加入10%葡萄糖500 ml静滴,缩短昏迷时间。

  1.1.6  持续低流量吸氧,酒精中毒患者由于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麻痹作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舌后坠致脑缺氧,在护理工作中须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同时防止呕吐、误吸,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3~5 L/min。

  2 结果

    中毒缓解表现:中毒症状消失,患者清醒,回答问题正确,能独立行走,步态稳健。本组中所有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均没有采用血液透析治疗。22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经采用纳洛酮、输液等综合抢救和精心护理均获成功。患者中毒症状均在较短时间内逐渐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抢救成功率为100%。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饮入过量的乙醇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常规治疗方法如洗胃、吸氧、输液等,给予利尿剂、胃肠粘膜保护剂及静脉补液,补充维生素、高渗葡萄糖、能量合剂等方法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主要是促进酒精的代谢与排泄,降低血中酒精浓度,但是苏醒时间较长[2]。

    自从1994年卫生部批准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应用于急性酒精中毒治疗以来,纳络酮能够缩短酒精重度患者昏迷时间,疗效满意,已作为急性酒精中毒的常规治疗药物之一[1,3]。

    急性酒精中毒时,患者体内处于应激状态,血中高浓度的酒精刺激贮存在垂体中的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出来,脑内β-内啡肽含量明显增加,作用于大脑,使皮质功能受抑制,患者处于兴奋状态,随着血中酒精浓度的增加,继续影响延脑和脊髓,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功能,使血管扩张,逐渐出现情感障碍,共济失调,严重中毒也可麻痹呼吸中枢与心脏,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4,5]。

    纳络酮为羟2-氢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可降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内β-内啡肽含量,促使中毒患者意识恢复,解除血中高浓度的酒精对呼吸、循环的毒副作用,使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的同时,增加了脑部血氧供应,达到迅速催醒的目的。同时,纳络酮还有抑制氧自由基释放,稳定肝溶酶体膜作用,改善脑代谢和促进脑复苏的双重效应[1,6]。

【参考文献】    [1]董哲,邵丽华,高玉宝,等.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126例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077-1078.

  [2]关小宏.急性酒精中毒的诊断与治疗[J]. 北京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37-39.

  [3]曾庆,郝河娟,柴枝楠,等. 血液净化和纳络酮在治疗急性重度酒精及急性重度安眠药中毒的疗效观察(附56例观察)[J]. 中国急救医学,1997,17:3-4.

  [4]孟庆云. 纳络酮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1994,14:1-4.

  [5]胡建. 酒中毒所致大脑损害的病因与神经生化研究[J]. 国外医疗精神病学分册,1998,25:31-34.

  [6]夏纪田, 朱 宁. 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35例[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1:114-1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