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肺结核球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1144次
近些年来肺癌、肺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增长,并且逐渐趋于年轻化发展。对于肺癌、肺结核球的X线表现较为相近,因此在临床治疗和诊断过程中常发生误诊、漏诊等情况,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严重困扰。为提高肺癌、肺结核的诊断水平,对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0例、肺结核患者80例均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肺癌、肺结核球患者160例,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肺部核磁检查结果均明确诊断。依据病变进行分组,肺结核80例,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41~72岁,平均(5050± 350)岁。肺癌组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0~71岁,平均(5150±30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合并肺部良性肿瘤及囊肿性病变。
1.2 检查方法:160例患者均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使用仪器为东芝生产16层CT。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肺癌组患者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效应中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42例,高度强化18例,无强化10例,显著高度强化4例。强化峰值时间40~44s,平均(4150±250)s。肺结核球组患者显示病变部位中间存在坏死组织,病变周围显著强化患者11例,患者周围显著强化、病变中间存在钙化情况11例,无强化50例,显著高度强化8例。强化峰值时间30~39s,平均(3050±250)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明确诊断无误诊、漏诊情况发生。
3 讨论
肺癌、肺结核球均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部病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直是影像学诊断的难题,同时给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用药造成严重困扰。传统CT对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的表现,准确诊断率较低,常导致误诊或是漏诊发生。自多层螺旋CT投入临床应用后,高速的扫描速度和更高的成像精度使得肺内结节病灶的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成为研究热点[1]。由于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的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国内外有文献报道,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所获得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对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意义。不同性质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存在着差异,其增强后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可以充分反映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基础,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2]。在CT影像上,肺癌病灶的强化程度主要与单位体积内对比剂的多少有关,其主要依赖于肿瘤病灶内微血管数目及对比剂在瘤体内的滞留量。肺癌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疾病,他通过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并增加血管通透性,这就使肺癌病灶在增强扫描时,强化迅速而明显;而由于肿瘤血管丰富分化不成熟,基底膜不完整,有利于大分子的对比剂渗入细胞间隙并滞留,导致肺癌增强至峰值后会缓慢回落[3]。因肺结核球血液供应较差,因此进行CT检查时,可与肺癌病变较好地进行区分。吉林医学2014年4月第35卷第11期·2415·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0例、肺结核球患者80例,均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肺癌、肺结核球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效应和强化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肺癌、肺结核球的鉴别诊断检查方法,对肺结核、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李相生,肖湘生,张挽时,等.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1):11.
[2] 陈境弟.肺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初步观察[C].第十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01:18-139.[3] SwertsenSJ.ViggianoRW.MidthunDE.etal.LungnoduleenhancementatCTmulticenterstudy[J].Radiology,2000,214(1):73.
[收稿日期:2013-12-16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