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荧光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中应用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5-03-24 浏览次数:1310次
自发荧光支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AFB)检查是利用特殊设备激发并识别细胞自发性荧光,并同时采用电脑图像分析技术开发的一种新型气管镜检查项目,是对传统的普通光源支气管镜(white light bronchoscopy,WLB)检查的技术突破[1]。随着自发荧光支气管镜诊治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其在肺癌诊断上的优势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现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103例肺癌患者经AFB检查的诊断结果,以探讨AFB 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选自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行AFB检查,最终经病理确诊肺癌的患者。同时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曾行WLB检查, 最终经病理确诊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要求签署支气管镜检查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支气管镜禁忌证(活动性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局部麻醉药过敏等);②支气管镜检查阴性但拒绝手术或随访中失访;③拒绝支气管镜检查。
1.2. 仪器和方法: 2005年~2009年WLB采用BF-P40型纤维支气管镜(日本OLYMPUS公司)。2009年~2012年AFB采用BF-F260型自发荧光电子支气管镜(日本OLYMPUS公司)。操作者均为同一批医师。 .. 所有患者检查当天晨起禁食,经咽喉部雾化吸入及气道局部利多卡因麻醉,经鼻置入支气管镜。AFB检查者,首先在普通白光状态下依次检查声门、气管、隆突、双侧主支气管及各个叶、段、亚段支气管,观察软骨环、黏膜、血管、分泌物、新生物等,记录所有可疑部位病变情况,包括黏膜充血、水肿、增厚、结节、颜色改变、血管聚拢或扭曲;再切换至荧光状态重新检查。将每一处白光和荧光下可疑病变部位分别详细记录。镜下病变分级采用参考文献[2]的标准,根据分级标准确定镜下阳性或阴性;镜下阳性(即WLBⅡ级和WLBⅢ 级定义为WLB阳性,AFBⅡ级和AFBⅢ级定义为AFB阳性)部位活组织检查、刷检均取阳性反应的部位。镜下为阴性(即WLBⅠ级定义为WLB阴性,AFBⅠ级定义为AFB阴性)则根据胸片或CT 所示病变部位行远端支气管肺组织盲检和刷检。常规活检3~5块,组织病理标本用无水乙醇固定后送检,刷片3张找脱落细胞、1张涂片找抗酸杆菌。所取活组织的病理检查为阴性,应行手术或随访半年以除外肿瘤。随访期间如病情发生变化则再次行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报告以活组织检查、刷检任意一方报告阳性则为阳性。 .. 统计和比较AFB检查白光状态下和荧光状态下的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 ×100%。计算并比较WLB及AFB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病理报告阳性例数/总肺癌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资料:行AFB检查肺癌患者103例,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63±12)岁。行W LB检查患者100例,其中男85例,女15例,年龄49~76岁,平均(62±1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并且最终均由病理确诊为肺癌。
2.2. 白光状态和荧光状态镜下判断病变的准确度比较: 103例AFB检查的患者,操作医师在白光状态下和荧光状下镜下判断情况如表1,两种状态下敏感度分别为83.3%、92.4%,特异度分别为75.7%、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WLB和AFB检查肺癌检出率比较:103例AFB检查的患者,活刷检后病理细胞报告阳性66例,肺癌检出率64.1%。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2009年100例行WLB检查并且最终经病理确诊肺癌的患者,病理细胞报告阳性53例,肺癌检出率53.0%。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 5)。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85%的肺癌患者在出现症状而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只有8~10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5%。相反,早期诊治的肺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70 %~90%[3]。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被认为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点。 .. WLB检查是气管黏膜检查的一项重要的手段[4],但其在发现早期黏膜癌变方面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使经验丰富的操作医师,借助WLB也仅能发现29%的气管内原位癌[5],我院采用WLB检查时肺癌的支气管镜检出率仅为53.0%。WLB检查的缺陷在于难以明确最佳阳性活组织检查部位和容易遗漏不典型病变或黏膜下病变。 .. 自发荧光气管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变革,可以显著提高气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的诊断率。研究显示,采用AFB检查后我院的肺癌的支气管镜检出率由原来的53.0%提高到64.1 % 。而且AFB检查中有8例白光状态镜下阴性的患者,荧光状态为镜下阳性,并被病理证实为肺癌,荧光状态的敏感度为92.4%,要高于白光状态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AFB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荧光强度差异来判别黏膜是否癌变。AFB利用波长442 nm 的蓝光照射支气管黏膜,激发黏膜下的荧光物质,分别辐射出波长520 nm、630 nm的绿光和红光,由于不同的组织之间的比例有差异,导致图像显示不同的颜色。随着病变部位组织向肿瘤的进展,组织从正常黏膜、不同程度的增生、原位癌、直到浸润癌,相应的组织表现出绿色荧光逐渐减弱,红色荧光逐渐增强的改变趋势,最终棕色荧光则为癌变组织的表现。而上述改变经电脑图像处理后,可以区分不同组织之间自发荧光的细微色差,能检测到表面1 mm以内,甚至只有数层细胞厚度的病变。AFB鉴别气道黏膜病变的敏感度远高于仅仅借助肉眼观察的WLB,可以达到WLB的1.5~6.3倍[1]。而且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荧光支气管镜检查有较高安全性。 .. 此外,研究中AFB检查荧光状态的特异度为45.9%,要低于白光状态的特异度75.7%。这是由于AFB检查仅仅是通过血供增加、细胞外基质变化、组织厚度的差异等产生的光学改变来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部位,并不能确定组织的病理性质,导致黏膜的损伤、炎性反应、充血及分泌物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干扰操作医师的判断。因此,尽管AFB可以敏感的发现气管黏膜的变化,但其假阳性率偏高,特异度偏低,是该技术目前主要的不足,需要操作医师在检查过程中减少气道黏膜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尽量保持气道的干燥。 .. AFB检查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很多地方还尚未开展,但国内外已有多数研究报道其在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评估、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较传统的白光支气管镜是明显的提高,在高危人群的筛查、特殊病例及病灶的随访、肿瘤术前的分期检查等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前景[6]。
1 李强. 呼吸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0.
2 李运,王俊,赵辉. 自发荧光支气管镜与普通白光支气管镜的临床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09):702.
3 Mountain CF. Revi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staging lung cancer[J].CHEST,1997,(06):1710.
4 陆奇凯,郭欣然,翁玉清.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5):7717.
5 Uenok,Kusunoki Y,Imamura F.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J].RESPIRATION,2007,(03):304.
6 伍燕兵,童朝晖. 荧光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1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