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合并同侧原始三叉动脉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2-08  浏览次数:727次

合并同侧原始三叉动脉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告作者:牟凤群,陈通,崔海燕,曹亦宾    作者单位:063000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牟凤群,崔海燕,曹亦宾);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陈通)   原始三叉动脉(PTA)是脑血管发育过程中原始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残留,是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多数无临床症状,约25%的PTA与脑血管病有关。现报告1例合并同侧PTA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如下。1  病例   女,19岁,学生。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4 d于2005年1月13日入院。患者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持笔落地,右下肢不能行走,持续约10 min完全缓解,每天发作≥2次,无肢体抽搐及意识丧失。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BP 10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脑神经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右侧Babinski征(-),左侧锁骨下动脉听诊区可闻及血管杂音。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经颅多普勒(TCD) 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见切迹,左侧锁骨下动脉血流速度增高,闻及杂音,伴有涡流;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高,频谱分布正常;提示椎基底动脉盗血(Ⅰ期),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高。脑血流灌注成像:未见脑缺血性改变。CT血管成像(CTA)显示:双侧椎动脉纤细,基底动脉中远段异常纤细,与一粗大来自左侧颈内动脉血管分支相交通,该血管向小脑后部发出粗大血管影,双侧大脑后动脉纤细,左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头部MRI:脑组织未见异常,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及桥臂水平基底动脉血管流空影纤细,左侧海绵窦的后内侧至脑桥水平桥前池中线略偏右侧可见一粗大异常血管流空影。MRA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起始部与略偏右侧的基底动脉末端间可见一粗大血流信号影相连,该异常血管呈“Ⅴ”字形,直径约4 mm,该异常血管与基底动脉吻合点至左侧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水平段的基底动脉纤细;左侧大脑后动脉起自同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较对侧略增粗;两侧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影显示正常。DWI示脑实质内未见异常高信号病变。诊断:TIA;PTA。给予扩容和维持脑灌注治疗,患者病情好转。2  讨论   PTA为Quain于1884年首先描述,随后Sutton(1950年)通过脑血管造影证实。当胚胎为3 mm时,在神经管的腹侧有两条平行的原始纵动脉,从胚胎颈动脉发出3对动脉(原始三叉动脉、原始舌下动脉、原始耳动脉)与原始纵动脉沟通,其中PTA是最头侧的一时性胚胎性吻合血管,胚胎发育至14 mm时,两条原始纵行动脉融合成为基底动脉,此时两侧后交通动脉形成,并成为颈动脉系统与基底动脉的主要通道,而3对原始动脉即逐渐消失。脑血管在发育过程中有变异时,原始动脉可持续存在至成人,即成为永存颈内椎基底吻合,其中最常见的是PTA,约占85%~87%,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生,双侧发生罕见。根据PTA血供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最常见,三叉动脉供应与基底动脉吻合处以远的全部基底动脉血液;Ⅱ型:为后交通动脉供应双侧大脑后动脉;Ⅲ型:为一条后交通动脉供应一侧大脑后动脉,一条三叉动脉供应另一侧大脑后动脉。本例属Ⅰ型。PTA内的血流多由颈内动脉流向基底动脉,双侧的椎动脉及吻合点以下的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有明显的狭窄,当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时,可引起颈内动脉血流经PTA流入椎基底动脉进行代偿,从而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即引起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根据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为TIA;结合头颅影像学及TCD结果,考虑TIA与PTA的存在引起椎基底动脉盗血有关。多数PTA并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且有供血功能,一旦颈内基底动脉系统有自发性闭塞时,三叉动脉可能是侧支循环的通道,故通常无需处理。出现临床症状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即通过扩容和维持脑灌注治疗缓解症状。但PTA合并颅内动脉瘤或参与供血的动静脉畸形则需要手术、血管内栓塞或联合治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