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9-05 浏览次数:1157次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有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有关〔’〕。影响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危及生命。为使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笔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1999-02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提出的分类标准u〕1.2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血管科2011-O1-2012-O1原发性高血压1级8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9~72岁,平均(64.0士1.6)岁;高中以上学历17例,初中学历12例,初中以下14例。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63.0士2.1)岁;高中以上学历17例,初中学历10例,初中以下1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险1.3护理方法1.3.1对照组常规临床护理。1.3.2观察组1.3.2.1掌握合理的饮食结构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低于69。控制热量摄人,热量摄人过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主张少食多餐,控制脂肪的摄人,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如蛋、鱼等优质蛋白。增加粗纤维食物摄人,防止便秘。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二1.3.2.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方式。应保持适度运动,劳逸结合,避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适度参加体力活动,如慢跑、散步及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调节血管的张力,降低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使血压有所降低。戒烟限酒,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J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1.3.2.3用药指导治疗方案尽量简单化,提高用药的依从性。患者及家属对用药规则不理解,存在擅自停药、改药及自行调整用药剂量等现象。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服用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必须遵医嘱,按时服用,不可随意增减,并做好终身服药的准备1.3.2.4做好心理护理干预积极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支持干预,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为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力量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对疾病有消极影响,应进行放松训练、学会倾诉及音乐治疗等,采用理解支持等措施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c1.4疗程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5疗效标准效果显著: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即收缩压<15.99kPa(120mmHg),舒张压<10.66kPa(80xnmHg);效果较好:患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7.3318.53kPa(130一139mmHg),舒张压在11.33一11.86kPa(85一89mmHg);效果较差:患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8.53kPa(139mmHg),舒张压>11.86kPa(89mmHg)。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2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讨论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多由先天和后天因素所致,先天之因始于父母,后天之因来自外邪、内伤。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后天环境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发生障碍,而导致血压升高。即概括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遗传(始于父母)和环境因素(外邪、内伤)共同作用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发生障碍而引起,遗传(始于父母)的因素在现代医学水平下我们一般无法改变,而环境因素(后天因素,即外邪、内伤)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及保持稳定的情绪而达到控制高血压之目的。参考文献王文,马丽媛,何华. 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J].高血压杂志,2005,(06):329-311.doi:10.3969/j.issn.1673-7245.2005.06.002.夏泉源. 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02.尤丽.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01):72-74.doi:10.3969/j.issn.1006-6411.2010.01.046.曹雪群,王丽姿,邵静. 动机性访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改变阶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01):20.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01.007.熊楚梅,杨贵芬,袁淑萍. 内科护士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03):14-15.doi:10.3969/j.issn.1008-9993.2007.03.007.赵媛媛.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阶段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1):77-79.doi:10.3969/j.issn.1008-7761.201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