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17 浏览次数:608次
作者:宁俊英,杨琳娜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农九师医院感染科, 新疆 额敏
【关键词】 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诊断、治疗与肺结核密切相关,因而,在结核病分类法中属于肺结核的范畴。发病率约占肺结核发病率的4.7%~17.6%。胸膜肥厚占结核性胸膜炎的比例可高达62%~69.4%。如不彻底治疗,60%~65%患者可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1]。我科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中,包裹形成的占渗出性胸膜炎的65%。包裹一旦形成,由于胸膜粘连、肥厚等病理改变较明显,致抗结核药物的渗透性下降,胸水持续存在的时间明显延长,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彻底排尽胸水对治愈渗出性胸膜炎,对防止胸膜粘连、肥厚、甚至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0月间病案室出院的确诊病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84例;围门诊期7~64 d,平均30 d;初治病例55例(占31.2%);经不规范治疗再转到本院的117例(占68.8%);单侧165例(占95.9%),双侧7例(4.1%);自发病至首次抽水时间最短7 d,最长64 d;无包裹形成者70例;包裹形成者102例。
1.2 结核性性胸膜炎诊断条件
(1)符合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如乏力、盗汗、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个别病例体温达39℃。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盗汗、胸痛、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2)B超检查胸膜腔内可探及液性暗区回声,内有或无强回声光点(带),并存在≥1个包裹的102例,无包裹形成的70例。(3)X线胸部平片或胸部CT证实胸水在第3前肋水平者55例,在第6前肋水平者82例,在8肋水平以下者35例;有胸膜腔积液包裹形成或无包裹形成及胸膜肥厚的存在。
1.3 胸膜腔穿刺抽水和置管引流方法、步骤和过程
1.3.1 准备
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常规抽水组80例,胸膜腔置管组92例。为使病人配合治疗,消除紧张心理,在操作前向病人详细交待操作方法、目的、过程及术中的注意事项。如术中不能随意变换体位、用力咳嗽、勿深呼吸、勿大声讲话。如有不适可用手示意。协助病人反坐在靠背椅上,双臂平放于椅背上缘。
1.3.2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步骤
选择B超定位点为穿刺点,也可取肩胛线第7~9肋间隙或腋中线6~7肋间隙为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常规消毒皮肤后,打开中心静脉穿刺包,戴手套,铺洞巾,用2%利多卡因沿下肋上缘逐层做浸润麻醉,直达胸膜壁层,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中心静脉穿刺针进入胸膜腔,回抽见胸水后,将导丝由穿刺针后孔送入胸膜腔,固定导丝,拔出穿刺针,将扩张器沿导丝穿入逐层扩张至胸膜壁层,取下扩张器,将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送入胸膜腔内,深度为10~15 cm,拔出导丝。外接引流袋。见胸水引出后,用敷料覆盖伤口,固定导管,必要时可将导管与皮肤缝一针以防止导管脱落。
1.3.3 治疗方法
每次放胸水400 ml,速度控制在20 min左右不易过快,放够量后关闭开关。每6~8小时放胸水1次直到放尽,一般需要1~2 d。这时对于无包裹形成的,给予0.9%的生理盐水500 ml加温至35℃左右灌洗,用50 ml一次性注射器由胸导管接口处注入,操作时注意及时关闭开关,以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内引起气胸。每日1次,灌洗液在体内保留1~2 h,在此期间嘱病人勤翻动身体,让胸膜腔得到灌洗,之后放出灌洗液,注入异烟肼0.1~0.2 g、地塞米松5 mg,关闭开关。次日按上述方法重复,连续3 d。对于包裹性胸水,入院后一定要检查凝血4项、出凝血时间。定位在胸水最多的地方为穿刺点,放胸水的方法和量与上相同,待局部胸水放尽后,排除禁忌证(如活动性出血、活动性肺结核、凝血功能异常、妊娠妇女、婴幼儿),给予20 ml生理盐水与10万单位的尿激酶注入胸膜腔内,嘱病人勤变换体位,翻动身体,于次日给予温生理盐水500 ml灌洗,3~4 h后放出。上述过程重复3~4次,经B超证实无胸水后拔管。胸膜腔穿刺抽水操作前准备与上相同,用普通穿刺包,在B超定位点逐层麻醉后,用普通胸膜腔穿刺针穿刺,待见胸水后,接50 ml一次性注射器缓慢抽出胸水,每次控制在700~900 ml,对无包裹形成的给予异烟肼0.1 g、地塞米松5 mg胸膜腔内注射。抽水过程不可过快,抽液量不可多过,术闭让病人采取端坐位4 h,并禁食4 h。以免引起胸膜反应和纵隔摆动,造成不良后果。每2~3天抽胸水1次,直到不易抽水为止。
1.3.4 药物治疗
全部病人均采用全程、足量、正规和个体化化疗方案,即利福平(P)、异烟肼(H)、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链霉素(S)。2PHZE(S)/4PH。疗程≥6个月。对于18岁以上和70岁以下的病人,强化期加用左氧氟沙星静脉点滴(按公斤、体重计算),每日1次,疗程2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包裹形成与围门诊期时间长短的关系
从发病到进入本院接受正规治疗的时间长短与包裹形成有关,接受正规治疗的间隔时间愈长,愈容易形成包裹,说明围门诊期的前15 d的积极正确治疗对胸膜炎的愈后、减少包裹的形成非常重要(表1)。表1 包裹形成与围门诊期时间长短的关系(略)注:χ2=68.10, P<0.01
2.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创伤次数:常规组2~6次,置管组1次。胸水引流时间:常规组10.4~18 d,平均(14.2±3.8) d;置管组4~10.2 d,平均(7.3±2.9) d;住院天数:常规组17~30 d,平均(23.5±6.5) d;置管组4~13 d,平均(8.5±4.5) d;治疗费用:常规组772~1 875元,平均(1 323.5±551.5)元;置管组772.8~1 340元,平均(1 056.4±283.6)元。置管组优于常规组,治疗时间较短,费用相对较少。
3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治疗的目的为[2]:(1)减轻症状,恢复肺功能;(2)缩短病程,恢复劳动力;(3)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因此,合理、充分的化疗和积极控制胸水是基本的治疗方法。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做胸膜腔闭式引流术的优点是:(1)可以控制放液量(每次400 ml)避免一次放液过多过快,引起纵隔摆动等不良后果;(2)病人可以经常更换体位,以利于胸水充分引流,促使肺部早日复张;(3)对病人的穿刺只有一次,避免了反复穿刺可能造成的胸壁、肋间神经、血管和组织损伤;(4)可以直接胸膜腔灌洗、注射药物,对于包裹形成的病例,注射尿激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裂解纤维分隔、减少胸膜粘连。而传统的抽水方法缺陷是:(1)每周穿刺2~3次,每次都需要在B超定位后确定穿刺点,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肌体的痛苦;(2)部分病人有畏惧心理,不愿意配合操作,胸水不能充分排尽,导致脓胸、包裹形成及胸膜肥厚和粘连;(3)对于已经形成包裹和胸水量较少的病人,直接穿刺风险较大,违犯操作规程,因此,无法排除胸水,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有4.7%~17.6%的病人诱发肺结核[3],成为新的传染源。使病人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加重。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方法的使用显著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可以将胸水引流彻底,最大限度地减少脓胸、胸膜粘连、肥厚的发生。而且可以直接采用胸膜腔灌洗及药物注射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虽然胸膜腔闭式引流术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操作者必须熟悉胸膜腔穿刺的每个环节、程序及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创面覆盖物,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创面感染、导管脱落等情况。
【参考文献】
[1]王 改,曹青山,王金绳.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766例分析[J].临床荟萃杂志,2006,21(22):1644-1645.
[2]马永昌,丁卫民,王永亮.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不同抽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248.
[3]张志强,郭 磊.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形成原因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