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9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6-12 浏览次数:550次
作者:饶建 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医院ICU,四川 都江堰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入院后进行机械通气的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VAP的患者92例。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病原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误吸、应用激素、联合应用抗生素与VAP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机械通气时间≥3 d、误吸是VAP的危险因素。92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52株(25.2%),革兰氏阴性菌122株(59.3%),真菌32株(15.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杆菌及假丝酵母菌是VAP的主要病原菌,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为73例,占79.3%。VAP病原菌耐药性较高。结论: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机械通气时间≥3 d,误吸是VAP的危险因素,VAP病原菌混合感染率较高,病原菌耐药性较强,应针对VAP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sever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19 patients us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 total of 92 patients had VAP. Then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etiology distribution. Results: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spiration, application of hormones, combination with antibiotics were associated with VAP(P<0.05).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antibiotic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3 d, aspiration were risk factors of VAP.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ere positive in pathogenic examination, and 206 pathogens were isolated, including Gram-positive bacteria 52 (25.2%), Gram-negative bacteria 122 (59.3%), fungal 32 (15.5%). 73 cases had infection of more than two pathogens, accounting for 79.3%. Resistance of VAP pathogen was higher. Conclusions: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antibiotic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3 d and aspiration are risk factors of VAP. Mixed infection rate of VAP pathogens is higher, and these pathogens have stronger resistance. Treatment of VAP should be targeted at risk factors.
[KEY WORD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Pathogens; Risk factors
重症患者常需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中常见并发症,是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1],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率为一般患者的3~21倍,其病死率比一般患者高24%~50%。由于VAP对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不易治疗,因此针对引起VAP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对治疗该病十分重要。为探讨重症患者VAP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本文对进行机械通气发生VAP的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并发生VAP的患者219例患者,其中男性123例,女性96例,年龄42~83岁,平均(64.5±8.3)岁,92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冠心病36例,急性肾衰竭21例,脑卒中37例,大型手术后患者25例,代谢性酸中毒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呼吸机通气,通气时间为1~30 d,平均(12.6±1.2)d。
1.2 VAP诊断标准及相关因素的选择
VAP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1)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2)患者胸片显示有新浸润阴影或新的炎症病变;(3)肺内出现实变体征和(或)湿啰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发热,体温>37.5 ℃,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物;(2)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或降低,伴有或不伴有核左移;(3)发病后支气管分泌物中检测出新的病原体。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院时是否昏迷、是否存在误吸、是否为感染性肺部疾病、是否应用激素治疗、抗生素治疗等作为分析的因素。
1.3 方法
对上述资料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P单因素分析
患者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误吸、应用激素、联合应用抗生素与VAP相关(P<0.05),见表1。表1 VAP单因素分析
2.2 V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机械通气时间≥3 d、误吸是VAP的危险因素,见表2。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
2.3 VAP病原菌分布
92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52株(25.2%),革兰氏阴性菌122株(59.3%),真菌32株(15.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杆菌及假丝酵母菌是VAP的主要病原菌,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为73例,占79.3%。
3 讨论
重症监护患者常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但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的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或有创性气管切开,这些操作破坏了机体正常的皮肤黏膜屏障,易发生医院内感染性肺炎。同时使用气管插管容易引起细菌的粘附,形成生物被膜,包被于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对抗生素药物敏感性下降,导致治疗困难[3-5]。因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高,病死率也较高。有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性肺炎是一般患者的3~21倍,其病死率比一般患者高24%~50%。对VAP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十分必要[6]。
本研究中219例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92例发生VAP,发病率为42.0%,其中死亡32例,死亡率为34.8%。与相关文献[1]报道基本一致。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发现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机械通气时间≥3 d,误吸是VAP的危险因素。以往认为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病率。然而重症患者体质虚弱,联合使用抗生素后易导致患者出现菌群失调,发生感染,同时大量使用抗生素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导致治疗困难,病死率升高。机械通气破坏了人体正常的生理防御屏障,同时给细菌进入肺提供了通道,加之气管插管容易引起细菌的粘附,形成生物被膜,导致抗菌药物不宜进入生物膜内等原因,患者易发生VAP。本研究发现机械通气时间越长,VAP发生的危险性越高。误吸同样是VAP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7]。有文献报道,VAP发生是因为存在于胃内的病原菌口咽部,再经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内导致的内源性感染[8]。因此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应该避免误吸的发生。
本文还对VAP的病原学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92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52株(25.2%),革兰氏阴性菌122株(59.3%),真菌32株(15.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杆菌及假丝酵母菌是VAP的主要病原菌,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为73例,占79.3%。这对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由于VAP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所占比例较大,且细菌耐药性较强,因此应重点强调对VAP的预防,通过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误吸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等预防VAP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机械通气时间≥3 d、误吸是VAP的危险因素,VAP病原菌混合感染率较高,病原菌耐药性较强,应针对VAP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9]。
【参考文献】
1 石秦东,王雪.新建综合性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186-188.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203.
3 吕爱莲,廖春锋,何峻.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4):258-259.
4 莫柳军,黄家宙.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2):3666-3667.
5 杨燕.人工鼻代替湿化罐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3:85.
6 廖映玲,李小珍,张代惠,等.神经内、外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4):336-338.
7 吴桂深,袁园,梁宏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特征及医源性危险因素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9,20(5):27-29.
8 钱骏,徐作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非药物性预防[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3):233.
9 孙四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