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2-05-04  浏览次数:490次

  作者:李海燕,丁兆勇,于文成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山东 青岛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 将60例重症哮喘病人随机分为A、B组,分别静脉应用甲强龙40、60 mg,均为每8 h注射1次,平均治疗3~5 d,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量、用力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差异有显著性(t=10.74~19.65,P均<0.01);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0.068,P>0.05);B组并发症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1.52,P<0.05)。结论 甲强龙40 mg,每8 h注射1次治疗重症哮喘病人较为适宜。

  【关键词】 哮喘,甲强龙,治疗结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dosages of methylprednisolone in the therapy of severe asthma.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 and B. They were given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40 and 60 mg, respectively, every 8 h, with an average of 3-5 days. The clinical effects, improvement of lung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maximal expiratory flow, forced vital capacity, forced expiratoryvolume in one seco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in both groups (t=10.74-19.65,P<0.01), but the difference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H=0.068,P>0.05). The complications of group B were more than group A (χ2=11.52,P<0.05). Conclusion Medication of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40 mg, 8hourly, for severe asthma is reasonable.

  [KEY WORDS] Asthma;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outcome

  重症哮喘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对常规治疗无反应,常需要入院治疗。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在治疗重症哮喘中应用广泛,效果良好,但是目前对其治疗剂量存在争议。2004年7月~2008年12月,我们对60例重症哮喘病人应用不同剂量甲强松龙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均符合下列标准:①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哮喘诊疗指南标准(NAEPP);②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肺栓塞、哮喘并气胸及心力衰竭等, 无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绝对禁忌证。按上述标准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A、B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3岁;并发糖尿病3例,高血压5例。B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岁;并发糖尿病4例,高血压3例。两组在男女比例、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甲强龙剂量40 mg,每8 h注射1次,治疗3~5 d,平均(4.1±0.8)d,3 d内达到临床控制及显效23例;B组:甲强龙剂量60 mg,每8 h注射1次,治疗3~5 d,平均(3.9 ±0.8)d,3 d内达到临床控制及显效22例。达到临床显效后改为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2 mg,每日2次。两组病人的其他治疗包括吸氧、氨茶碱、盐酸氨溴索静脉点滴及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的吸入等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肺功能指标如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PEF增加量>35%;②显效:症状明显缓解,呼吸困难及低氧情况明显改善,哮鸣音基本消失,PEF增加量>25%~35%;③好转:呼吸困难及低氧情况减轻,哮鸣音减少,PEF增加量>15%~24%;④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PEF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3~5 d后,A组临床控制19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B组临床控制20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H=0.068,P>0.05)

  2.2 肺功能情况

  两组用药前后PEF、FVC、FEV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74~19.65,P均<0.01),但是两组间用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监测病人并发症出现情况,其中A组8例病人出现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明显增高,7例血压增高。而B组病人13例出现血糖增高;血压增高1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1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和性状改变,但大便隐血试验阳性,1例出现明显的恶心、泛酸、上腹痛,排黑色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两组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χ2=11.52,P<0.05)。

  3 讨 论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伴有可逆的呼气气流受限。急性重症哮喘是指发作时危及生命,且对常规治疗反应较差,需要住院治疗的哮喘 [2]。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气道炎症反应几乎是所有类型哮喘的共同特征,也是临床症状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大部分哮喘病人气道有炎性改变和黏液堵塞,细胞活化而产生强力有效的炎性递质,这是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的核心[3]。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系统应用和吸入皮质激素在减少病人哮喘急性发作和慢性哮喘复发方面的好处是毫无争议的[4]。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缓解哮喘症状的方法,但对于严重的急性哮喘是需要的,因为它可以预防哮喘的恶化,减少因哮喘而急诊或住院的机会,预防哮喘早期的复发、降低病死率。

  甲强龙是一种短效糖皮质激素,起效快,1 h即可发挥疗效,能够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提高通气能力,短期使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显著影响,可显著减少哮喘的复发率、住院率,节省治疗费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重症哮喘的治疗。本文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前后PEF、FVC、FEV1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对于重症哮喘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最佳剂量一直存在争议。MC FADDEN[5]研究表明,每天用10~15 mg/kg氢化可的松或者等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哮喘病人是最有效的,换算为甲基泼尼松龙为每天120~180 mg,这个剂量为NAEPP专家会议和加拿大成人哮喘急诊处理指南(CAEP/CTS Asthma Advisory Committee)所推荐剂量。本文病例中应用两种剂量甲强龙治疗哮喘病人均获得了良好效果,且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证明甲强龙120 mg/d和180 mg/d均可用于重症哮喘的治疗。但从两者的并发症来看,甲强龙180 mg/d组并发症明显高于120 mg/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高糖血症、高血压、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青光眼、肌无力以及兴奋烦躁等诸多并发症,因此,我们建议在重症哮喘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采用甲强龙120 mg/d即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且可以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2]JONES K P.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sthma [J]. Thorax, 1993,48(Suppl 2):S1S24.

  [3]KILGARRIFF J. A practical guide to treating asthma[J]. Nurs Times, 2000,96(31):4344.

  [4]ROWE B H, EDMONDS M L, SPOONER C H, et al.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for acute asthma[J]. Respir Care, 2001,46(12):13801390.

  [5]MC FADDEN E R. Dosages of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J]. Am Rev Respir Dis, 1993,147:1306131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