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右室Tei指数在超声诊断西宁地区肺心病及慢阻肺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4-05  浏览次数:461次

  作者:马彩虹1,靳国恩2  作者单位:1.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2.青海大学医学院

  【摘要】 目的:利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西宁地区(海拔2260M)肺心病及慢阻肺病患者右室“Tei指数”,探讨Tei指数在评价西宁地区肺心病及慢阻肺病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西宁地区海拔2260m)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7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0例,65例来自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采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房横径(RA ) 、右室前后径(RV ) 、右室前壁厚度(RVAW)及右室Tei指数:在心尖四腔心切面转换为PW- DTI 模式,将3. 5 mm的取样容积置于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位点,分别测量等容收缩时间( IVCT) 、等容舒张时间( IVRT)和射血时间( ET) ,右室Tei指数= ( IVRT +IVCT) /ET。测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计算出Tei指数。肺心病组有39例经治疗病情缓解后再次检测右心室Tei指数,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肺心病组,早期慢阻肺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超声指标比较:肺心病组右室ICT,右室IRT,右室Tei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早期慢阻肺病组右室IRT, 右室Tei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肺心病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右室Tei指数比较:肺心病组中的39例患者治疗后右室Tei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西宁地区肺心病,COPD患者进行超声右室Tei指数监测,可有效评价右室功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Tei指数;右室功能;肺心病;慢阻肺病

  1995 年Tei C[1]等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法—Tei 指数, 综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在应用于左心功能评估的同时也引入到右心功能的评估。随后, Teo TC和Eidem BW[2]等学者得出了右室Tei 指数是对右室功能的敏感定量评价方法的结论。此方法测量简便,受影响因素少,重复性强,作为无创检查,价格低廉,对设备要求不高。我省地处高海拔区域,大部分患者长期居住在海拔2300-3800米的地区。高原地区大气中氧分压及含氧量降低,长期缺氧,寒冷与我省肺心病及慢阻肺病高发有密切相关性,对于临床怀疑有右心功能损害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明确超声征象者,Tei指数的测量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减少漏诊;对于临床上肺心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确立及预后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讨海拔高于2260米地段肺心病及慢阻肺患者的右室Tei指数国内尚无报道,故本研究拟通过对西宁地区肺心病及慢阻肺病患者右室Tei 指数研究,探讨Tei指数在评价西宁地区肺心病及慢阻肺病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西宁地区海拔2260m)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3±14岁,均按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确诊,并排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脏病,瓣膜病,先心病等其它原因可导致右心系统病变而影响测量结果者;选择同期在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1±12岁,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稳定期标准,肺功能I级,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明确肺心病超声征象,亦无三返或肺返,超声提示正常超声心动图表现;65例健康对照来自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男36例,女29例,年龄60±12岁,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及血生化检查排除心肺疾患,均无吸烟史。各组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菲利蒲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S5-1 2.5-3.5MHz。所有受检者均左侧卧位,采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步连接心电图测量以下指数:右房横径(RA ) 、右室前后径(RV ) 、右室前壁厚度(RVAW) 。右室Tei指数的测量:在心尖四腔心切面转换为PW- DTI 模式,将3. 5 mm的取样容积置于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位点,以100~150 mmPs的扫描速度描记并录取运动频谱(见图1) :分别测量等容收缩时间( IVCT) 、等容舒张时间( IVRT)和射血时间( ET) ,右室Tei指数= ( IVRT +IVCT) /ET(见图2)。测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计算出Tei指数。肺心病组有39例经治疗病情缓解后再次检测右心室Tei指数,并与治疗前比较。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图1图2

  2 结果分析

  2.1 肺心病组,早期慢阻肺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超声指标比较:肺心病组右室ICT,右室IRT,右室Tei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早期慢阻肺病组右室IRT, 右室Tei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见表1表1 西宁地区肺心病组(A组),慢阻肺病组(B组)与对照组各项超声指标测值

  2.2 肺心病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右室Tei指数比较:肺心病组中的39例患者治疗后右室Tei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肺心病组治疗前后右室Tei指数比较

  2.3 西宁地区(海拔2260m)健康体检者右室Tei指数 0.47±0.06高于文献报道平原正常人右室Tei指数0.38±0.10[3],(P<0.05)

  3 分析讨论

  鉴于右心复杂的几何形态, 现有的显像技术对右心功能的评估尚无较好的方法,因此,寻找无创性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方法非常重要。1995 年Tei C 等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法—Tei 指数,也称心肌活动指数,定义为等容舒张期IVRT与等容收缩期ICT的和与心室射血时间ET的比值,是评价整体心功能的新指标,在应用于左心功能评估的同时也引入到右心功能的评估。随后, Teo TC和Eidem BW 等学者应用Tei 指数分析了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室前后负荷变化对右室功能的影响, 得出了右室Tei 指数是对右室功能的敏感定量评价方法的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进而引起右心室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最常见病因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约占80%~ 90%[4],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房室增大, 右室壁增厚, 肺动脉增宽和肺动脉高压。本研究入选A组病例均为临床确诊肺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级及以上(肺动脉收缩压由三尖瓣返流估测)者,其右室Te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右心功能损害严重。

  本研究入选病例中B组病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检测肺功能Ⅰ级,但超声未见肺心改变,且无三返或肺返,常规超声结论为正常超声心动图表现,但是,此组病例右室Tei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提示慢阻肺病史可致右心功能改变,可帮助临床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本研究肺心病组中的39例患者经治疗后Te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右心功能改善,Tei指数变化敏感,Tei 指数是等容时间的总和(包括ICT 与IRT)与射血时间( ET) 的比值, Tei 指数的变量ICT、IRT和ET 均为心动周期中非常重要的时相,尤其是ICT 和IRT 两个时相,为ATP 的利用和Ca2+ 离子的内流与外流发生的时相,它们影响着心肌氧气供需和收缩舒张功能。因此,用Tei 指数评价整体心功能状态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已有数个研究证明Tei 指数是反映心室整体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的一个重要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且Tei指数不受年龄,心率,心室几何形态,心室收缩和舒张压的影响[2],测量简便,无射线,可重复,可作为指导治疗的较稳定的心功能评价指标。

  另外,本研究测得西宁地区(海拔2260m)健康对照组右室Tei指数0.47±0.06高于文献报道平原正常人右室Tei指数0.38±0.10,此结论是否和西宁地区低氧分压,低气压,低温度,气候干燥寒冷,强日辐射等环境因素影响了该地区正常人群氧代谢和肺功能及右室负荷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右室Tei指数是良好的无创评价右心整体功能的较敏感指标,且受影响因素少,对肺心病及慢阻肺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Tel C.New noninvasive index for combined systolic and diastolic ventricular function[J].J Cardiol,1995,26(2):135~136.

  [2] Eiden BW,O’Leary PW,Tei C,et al.Usefulness of the 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 for assessing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2000,86(6):654~658.

  [3] 章鸣,周启昌,彭清海等.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正常成人右室Tei指数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0):1558-1560.

  [4] 吴棘,郭盛兰,何云,李智贤等.Tei指数在超声诊断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2):113-1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