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21 浏览次数:448次
作者:穆亚宁 作者单位:陕西蔡家坡西北机器厂职工医院,陕西 岐山 722405
【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0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以入院顺序编号按单数双数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干扰素5万U/(kg•d)肌肉注射,连用3 d~5 d,最大量不超过100万U/d;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 mg/(kg•d)静脉点滴,连用5 d~7 d,观察两组咳嗽、喘憋及肺部啰音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显效及有效率情况。结果:干扰素组在症状体征恢复的时间及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干扰素应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干扰素,毛细支气管炎,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气短。目前抗病毒治疗尚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我们采用干扰素肌肉注射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选择 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毛细支气管炎120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危重病例不在入选范围内。年龄40 d~1.6岁,男76例,女44例,病程不超过3 d,伴随发热者68例,精神萎靡烦躁81例,所有病例均有咳嗽、气喘、憋气。就诊前未用药物86例,其余34例口服过药物。按入院先后次序将病例编号,以单数、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α2a干扰素肌肉注射,剂量为5万U/(kg•d),最大量不超过100万U/d,1次/d,连用3 d~5 d。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静脉点滴,剂量为10 mg/(kg•d),1次/d,连用5 d~7 d。两组患儿均给予静脉点滴沐舒坦、抗生素及吸氧、平喘等对症治疗。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7 d咳嗽喘憋消失,气促缓解,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有效:治疗7 d,咳嗽喘憋减轻,气促缓解,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减少;无效:治疗7天,症状体征无好转。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2.3 药物不良反应 对照组6例轻度嗜睡,3例皮疹,2例烦躁,2例稀便,停药后自行消失;观察组3例轻微皮疹,8例在肌肉注射干扰素2 h~3 h出现发热,体温37.4 ℃~38.5 ℃,1 h~2 h后体温自降,2例烦躁,2例嗜睡,停药后自行消失,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表1 两组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略)
注:两组比较χ2=11.24,P<0.01。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临床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为综合对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与Th2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特别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目前临床较多使用病毒唑,该药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有报道表明其使用后呼吸道及肺内含量低于血浓度,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病情,且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髓和免疫抑制[2]。干扰素是有关生物细胞在干扰素诱生剂下产生的一类诱生蛋白,根据抗原性和理化特点的不同,可将人干扰素分Ⅰ型(包括ⅠFNα和ⅠFNβ)、Ⅱ型(ⅠFNγ),近年来为基因工程干扰素,本观察组应用基因重组α2a干扰素,其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调节等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制剂,其抗病毒作用是作用于细胞,诱生细胞内合成一种mRNA,并转译成为抗病毒蛋白,是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即能抵御病毒侵入,中断病毒复制和繁殖[3]。从本观察组看出,此组病例在咳嗽、喘憋、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缩短病程,迅速缓解症状,其抗病毒疗效可靠、效果显著,临床应用方法简单,安全无毒副作用,且有调节免疫、增强免疫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65.
[2] 燕植玲,司璇.双黄连治疗42例婴儿喘憋性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1):62.
[3] 范中善.干扰素的临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