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浓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8-30 浏览次数:696次
作者:崔玉红,周玲欢,郝赛,王杏儒 作者单位:073000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崔玉红);石家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附属第三医院(周玲欢、郝赛);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王杏儒)
【摘要】目的 探讨77例脑血管住院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深度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化验指标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超声学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纤维蛋白原浓度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3级与0、1、2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级与0、1、2、3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显示狭窄程度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相吻合。结论 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当纤维蛋白浓度>3.5 g/L时,应给予积极的药物干预。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学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好发部位之一,其形成机制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相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直接因素,又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1,2]。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颈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管腔狭窄,根据狭窄的程度不同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缺血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梗死。但是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一项重要化验指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石家庄高等医学专科学院校附属第三医院和石家庄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77例,男62例,女15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1)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脑梗死51例,脑出血9例。77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均未使用对纤溶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如尿激酶、降纤酶、蚓激酶等。
1.2 检查方法 采血方法及测定仪器:早晨空腹肘静脉取血,分别用3.8%枸橼酸钠及2%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枸橼酸钠试管取血2.7 ml。用AYW8001四通道凝血分析仪,CLAUSS测定试剂盒,自动检测纤维蛋白原浓度。超声选用ATLHDL3000双功能彩色超声仪(产自美国ATL公司),2名超声科主治医生完成检查颈动脉超声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硬化的分级 根据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0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5级[4]:0级<1 mm,1级≤2 mm,2级≤3 mm,3级>3 mm,4级完全闭塞。本组结果显示:颈动脉正常组0级15例,男12例,女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级12例,男9例,女3例;2级19例,男17例,女2例;3级27例,男20例,女7例;4级4例,男4例,女0例。
2.2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影响 颈动脉粥样硬化0级15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2.9±0.7)g/L;1级12例,血浆蛋白原浓度(2.9±0.9)g/L;2级19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3.5±0.7)g/L;3级27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4.4±1.2)g/L;4级4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5.8±1.9)g/L。3级与0、1、2级比较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级与0、1、2、3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纤维蛋白原浓度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
2.3 纤维蛋白原(>3.5 g/L)在不同级别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布 纤维蛋白原浓度>3.5 g/L患者34例中,0级2例占14%,1级1例占8%,2级8例占42%,3级23例占85%,4级4例占100%。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5 g/L的患者数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所占的百分比明显增加。
2.4 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判断 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5],硬斑即斑块回声常伴有明显声影,软斑即斑块回声为弱回声、等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其后不伴声影,2个以上斑块为多发斑块。77例患者有62例有斑块形成,0级患者无斑块形成,1级中有多发斑块7例,单发斑块5例,其中左侧颈内动脉8例,右侧颈内动脉4例,双侧均有斑块占7例;2级中有多发斑块14例,单发斑块5例,左侧颈内动脉占8例,右侧颈内动脉11例,双侧均有斑块占14例。3级中有多发斑块25例,单发斑块2例,左侧颈内动脉占14例,右侧颈内动脉13例,双侧均有斑块占25例。4级中均为多发斑块,且血管完全阻塞。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是由于血管壁有斑块形成,根据斑块大小及对管腔的阻塞结果判断狭窄的程度。
2.5 颈动脉狭窄判断标准 彩色超声与多普勒超声仪探查血管最狭窄处横截面积,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6]:(1)轻度狭窄:狭窄率为1%~49%跨度最大,灰阶图像示局部斑块形成血管径相对减小,血管无明显变化。(2)中度狭窄:狭窄率在50%~69%狭窄血流较快,其远端有病理性涡流形成。(3)重度狭窄:狭窄率在70%~90%,狭窄段流速进一步加快,而狭窄远端相对减慢,远端出现涡流和湍流混杂的血流信号。(4)血管闭塞血流信号消失,无血流通过的信号。本组超声观察结果显示轻度狭窄20例,狭窄率15%~40%;中度狭窄37例,狭窄率51%~60%;重度狭窄6例,狭窄率72%~88%;4例无血流信号通过,完全闭塞。超声结果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颈动脉硬化程度相吻合。
3 讨论
77例脑卒中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3、4级与0级、1级、2级比较,4级与3级比较,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浓度>3.5 g/L的患者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所占比重亦增加,其中纤维蛋白原浓度>3.5 g/L的例数在3 级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占85%,4 级中占100%。表明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超声显示狭窄率与其吻合。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增高。从临床上观察,当纤维蛋白原浓度>3.5 g/L时应给予积极的药物干预。
血浆纤维蛋白原促使纤维蛋白原分子之间与其他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拉引,增强了细胞的凝聚性,高纤维蛋白原水平还可以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增加了血浆黏度[7]。而血浆黏度增高时又影响全血黏度,另外高纤维蛋白原的分子链结构也可使红细胞发生缗线状聚集,从而也使血黏度增高。氧化应激所致的单核细胞和血小板黏附使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合成抑制以及释放增加,纤维蛋白的降解被抑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血栓形成[8]。高浓度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硬化形成密切相关,引起动脉硬化的机制有:(1)纤维蛋白原在体内可转化为纤维蛋白和不溶性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原有三种类型(FibrinⅠ、FibrinⅡ、D/D二聚体片段)D/D二聚体片沉积在血管壁,可导致动脉硬化。(2)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对血管壁的破坏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纤维帽的渗透与浸蚀使纤维帽变薄,由稳定斑块演变成易损斑块,从而促使斑块破裂,在破裂的斑块上,坏死的核心暴露于血液循环中,造成血管内膜粗糙,促使血栓形成这是除栓塞外,斑块发展的重要机制。利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卒中。(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对平滑肌细胞有刺激作用,使平滑肌由动脉中层移至到内膜,并在内膜增殖[9]。由此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直接或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从动脉硬化斑块生长、破裂构成其全部病理基础。斑块破裂使其粥样硬化核心接触动脉血而形成血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导致卒中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1)低灌注;(2)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或斑块的生长导致狭窄部位血栓形成;(3)狭窄部位远端的栓塞事件;(4)狭窄部位直接闭塞穿支血管。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9,10]。颅内动脉狭窄常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占总狭窄数的80%。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频率和狭窄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的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血液黏稠的增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导致卒中形成,积极控制纤维蛋白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卒中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雯娟,梅仕屏,张怡文,等.老年人颈动脉硬化度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481251.
2 刘冬梅,何文.血流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国卒中杂志,2008,3:778779.
3 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1.
4 刘瑛,王杏儒,赵明哲,等.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12:1304.
5 华杨主编.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6 卓健,方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215.
7 邓远飞,杭娟,陈延娥,等.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白细胞变化的研究.中国卒中杂志,2006,1:551552.
8 陈慧,吴秀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6741675.
9 王杏儒,赵娜萍,刘瑛.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河北医药,2007,29:712.
10 陈康宁.颅内动脉狭窄及治疗进展.中国卒中杂志,2006,1: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