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11-28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张青霞,罗,龙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湖南省交通医院

  【摘要】 目的 研究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甲基强的松龙(A组)、丙种球蛋白(B组)、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C组)治疗,比较各组之间效果。结果 与A组、B组相比,C组患儿各种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缩短;与A组相比,B组病人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有效辅助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关键词】 强的松龙,;细支气管炎,丙种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adjunctive therapy by the γ-globulin and methylprednisone to the severe bronchiolitis.Methods 90 cases of severe bronchioliti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randomly. Besides the basic therapies, the children were given methylprednisolone in group A, γ-globulin in group B and γ-globulin and methylprednisolone in group C, and recorded all the clinical data for the further analysi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ases in group A and B, the children in group C obtained more faster recovery from the bronchiolitis. Compared with group A, the children in group B suffered more heart failur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γ-globulin and methylprednisolone could be an effective adjunctive therapy to the severe cases of bronchiolitis.

  【Key words】 prednisolone;bronchiolitis;γ-globulin;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诱导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发作常见的最重要致病因素[1,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喘息等下呼吸道梗阻的症状,治疗不及时或者不规则可迁延、转变为婴幼儿哮喘,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病原体的出现,以及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5]。但是针对毛细支气管炎,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只要进行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本文总结了2002~2007年间本院收治的90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我院确诊病例,共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2~18 个月,平均年龄8.2±3.56个月,平均体重8.86±2.12 kg。入院时患儿存在明显喘息,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的表现,如口唇紫绀,呼吸加快。双肺可闻及广泛喘鸣音和散在的湿性啰音,摄胸片可见有肺纹理增粗表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或肺不张。患儿随机分为3个组,在雾化平喘、抗病毒等基础治疗基础上,分甲基强的松龙(A组)、丙种球蛋白(B组)、甲基强的松龙和丙种球蛋白(C组),每组30例。每组病例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患儿入院后当天或次日采集静脉血2ml ,经沉淀离心后,取新鲜血清标本,应用金标免疫斑点试剂盒测定RSV-IgM(试剂盒由深圳市博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供给) 。RSV-IgM阳性并排除可以导致呼吸道症状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呼吸道发育畸形、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等,入选研究。

  1.3 治疗方法 患儿在雾化平喘、抗病毒等基础治疗上,分别再给予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甲基强的松龙(比利时辉瑞制药公司)5~10mg/(kg•d),视病情连续用3~5天,丙种球蛋白(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400mg/(kg•d),连用3~5天,总量控制在2g/kg以内,均进行静脉输入。A组和B组病人,如果不能有效缓解,或者家长要求停止试验,则进入C组,按照C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1)发热消退时间;(2)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呼吸频率在正常值范围,没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气促等);(3)肺部听诊啰音消失时间;(4)X线检查肺部基本恢复正常;(5)呼吸道病毒学检测阴性。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ANOVA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治疗组体温、肺部症状、肺部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病毒学检查恢复正常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各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见表2。表1 两组治疗后病情缓解时间比较(略)表2 各治疗组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略)注:与B组比较,*P<0.05;与A组比较,ΔΔP>0.05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6],其中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仅次于肺炎,而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是诱导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的症状,轻症患儿常可以自愈或者经过对症处理后自愈,但是重症患儿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规则,病情迁延,可转变为婴幼儿哮喘,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研究发现,RSV感染后毛细支气管局部的炎症反应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发病机制。但是目前, 西医仍缺乏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特异性治疗, 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主要药物是利巴韦林(病毒唑) , 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危患者的药物。但最近研究却表明其临床收益非常小, 而只对一部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有效[7]。因此强有力的对症支持治疗是目前最主要治疗方式。

  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中效糖皮质激素。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RSV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发生率降低,但是较联合应用发生率增高,可能机制如下:(1)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效应,减轻毛细支气管炎时气管壁的炎症反应,扩张细支气管,增加患儿肺通气功能。(2) 输注外源性丙种球蛋白,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外, 尚能中和细菌毒素和病毒,改变RSV感染时患儿体内辅助性T细胞亚群呈现Th2优势[8],使其向Th1方向转化,从而达到调节患儿体液免疫的功能。但是本研究患儿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应用丙种球蛋白后患儿的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的气管通气受损有关系。而在辅助联合治疗组,患儿的呼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可能和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之间的协同作用相关。

  综上所述,RSV感染所致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基础平喘、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和丙种球蛋白可以明显降低患儿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促进患儿病情好转,加快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Arrington RD, Hooton TM, Hacklman RC, et al. An outbreak of respiratory syncyitial virus i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center. J Infect Dis, 1992, 165: 987-993.

  2 Dowell SF, Anderson LJ, Gary HE,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community-acquired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mong hospitalized adults . J Infect Dis, 1996, 174: 456-462.

  3 Crony S, Cameron C, Andion R. Ribavilin`s antiviral mechanism of action: lethal mutagenesis.Jmol Med,2002;80:86-95.

  4 Myint 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apid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tractinfection .Br Med Bull,2002,61:97-114.

  5 Ghosh S, Chanplin RE, Englund J,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 in adult blood and m 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s: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erosolized ribavirin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 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0,25(7):751-755.

  6 Holman RC,Curns AT,Cheek JE,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ospitalizations among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infants and the general United States infant population . Pediatrics, 2004, 114 (4) : 437-444.

  7 Cramer H. Antisense approaches for inhibit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 . Expert Opin Biol Ther,2005,5(2):207-220.

  8 马兰,侯安存,杭敏.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其他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6):1058-105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