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牧区32例肠结核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31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耿涛,赵青,田甜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15医院,西藏 林芝 860000
【关键词】 肠结核,诊治
肠结核为临床少见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贻误治疗,且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在西藏农牧区肠结核的发病率较高,因此,防治结核病是藏区医务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引起重视。现对我院2007~2009年住院治疗的肠结核患者分析,并对其发病特点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15~71岁,平均42岁。病变分布:(1)肠结核病变部位:空肠2例,回肠6例,回盲部24例;(2)肠外结核分布:肠系膜淋巴结核14例,肺结核10例,颈淋巴结核2例。
1.2 临床表现
低热14例,盗汗2例,消瘦10例,腹痛30例,腹部包块16例,黑便9例,腹泻4例,腹泻便秘交替5例,腹水5例。1.3并发症:肠梗阻14例,消化道出血9例,肠穿孔1例,肠瘘l例。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升高7例,占21.9%,血红蛋白低于100g/L者6例,占18.8%,血沉增快11例,占34.4%。32例病人作PPD皮试,阳性8例,占25%。
1.4 X线及纤维结肠镜检
本组32例中22例行消化道X线造影及纤维结肠镜检,均见粘膜破坏及不全性肠梗阻、充盈缺损等。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2例接受非手术治疗,行半年至1年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吡嗪酰胺,2药或3药联合。以原发的症状及体征改善为标准,起效时间为3~15天,平均为9.4天;有2例分别经抗结核治疗30天无效,加用糖皮质激素后,分别于8天和12天起效。9例因肠梗阻、1例因肠穿孔手术。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接受半年至1年的抗结核治疗。
3 讨 论
3.1 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均无特异性,诊断可依据以下各点:(1)慢性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反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2)发热:是结核毒血症的表现,多见于溃疡性肠结核,多为午后低热,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高热,增生型肠结核可无发热。至于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而便秘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腹泻便秘交替曾被认为是本病的临床特征,实际上是肠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也可见于其它肠道器质性疾病。结核菌素试验,包括OT试验和PPD试验,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是活动性肠结核患者,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肠结核的可能[1]。X线检查,包括X线胃肠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造影,具有特异性。溃疡性肠结核多表现为X线钡影跳跃现象、病变肠段黏膜紊乱、回肠盲肠正常夹角消失等;增生型肠结核则多表现为钡剂充盈缺损。纤维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到肠结核病灶,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如能取得病变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肠结核组织中的结核杆菌DNA进行检测,敏感性达75.0%,特异性达95.7%[2]。
3.2 肠结核应早期采用有效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持续半年以上,有时可长达1年半。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等。有时毒性症状过于严重,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待症状改善后逐步减量,至6、8周后应停药。大多数肠结核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手术仅限于完全性肠梗阻、慢性肠穿空形成肠瘘或周围脓肿、急性肠穿空或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无效者。手术患者术后均需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
3.3 肠结核多为继发感染,常因咽下带有结核菌的痰液所致,这是肠结核的主要感染方式,饮用未经消毒、带有结核菌的牛奶或乳制品,也可引发肠结核,少数来自淋巴或血行播散。几乎所有的畜禽都可以发生结核,其中以奶牛的易感性最高,牛的结核很容易传染给人,结核杆菌随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除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周围环境。人的肠道感染就是主要由于饮用带结核杆菌的生牛奶或是与结核病牛直接接触所致[3]。
3.4 西藏农牧区的人们有生饮牛奶及生食牛肉的习惯,加之牛羊群散牧,粪便及其它体液污染水源及周围环境,而农牧民卫生条件差,饮生水情况较多,感染结核病的几率大大增加[4]。因此,对于农牧民来说,饮用消毒牛奶及拒绝生食并讲究个人卫生是预防人患结核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结核病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开放性结核病牛。因此,发现病牛,应立即对全群牛进行检疫,扑杀有明显症状的开放性病牛,内脏销毁或深埋,肉必须经高温处理或充分煮熟后方可食用。
由于肠结核临床上少见,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了解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控制该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8~421.
[2]甘华田,欧阳钦,步宏,等.聚合酶链反应对肠结核和克隆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1953,34:30~33.
[3]叶琳,陈掌珠,刘斌,等.40例肠结核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9):563.
[4]端木宏谨.结核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