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413次
作者:钱天鸿 作者单位:310005 浙江省新华医院ICU
在机械通气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纳洛酮,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上机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作者回顾分析一组应用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入住本科的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并使用机械通气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50~82岁(平均61.2岁);对照组39例,其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48~85岁(平均64.3岁)。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1977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的诊断标准。基础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神经肌肉病变、外伤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并给予抗感染、解痉、化痰、抗炎、通畅气道、营养支持、补液等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方法为:首剂2mg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此后以0.4mg/(kg•d)微泵维持,每日累计剂量为20~30mg,连用7d或至脱机。
1.3 疗效判定
显效:4d内能顺利脱机;有效:4~7d内能脱机;无效:7d内无法脱机,或症状加重及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总有效率行χ2检验,上机时间行t检验,用Stata医学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3例(33.3%),有效17例(43.5%),无效9例(23.0%),总有效率76.9%;对照组显效6例(15.4%),有效11例(28.2%),无效22例(56.4%),总有效率43.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4.62,P<0.05)。两组中显效+有效患者使用呼吸机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上机时间(106.4±32.7)h,对照组平均上机时间(127.3±34.0)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1,P<0.05)。
3 讨论
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是由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机械通气是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上机时间延长,各种并发症增多,医疗费用增加,所以如何加强整体疗效,早日脱机成了临床治疗的要点、难点。在机体缺氧、严重感染、急慢性呼吸衰竭、危重休克、脑卒中、创伤、中毒、猝死等各种应激状态下,β-内啡肽(β-EP)由垂体中及间叶大量分泌、释放[1,2]。王静恩等[3]的研究亦说明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β-EP明显增高。β-EP是中枢性呼吸抑制剂,并参与肺水肿的形成[4],进一步加重了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损害。本观察表明大剂量的纳络酮可缩短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上机时间,其机制为:纳络酮与分布全身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对β-EP的拮抗,舒张支气管,增加肺通气,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左室收缩力,同时还可拮抗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C-氨基丁酸的作用,降低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恢复大脑皮层的醒觉状态[5]。
大剂量纳络酮还具有抑制氧自由基释放、稳定溶酶体膜、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消除氧自由基及抑制Ca2+内流等阿片受体外作用。本研究应用纳络酮,使ICU重症患者的血浆β-EP值显著下降,使其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对自主呼吸恢复率有明显提高,并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其原因可能不但与纳络酮解除呼吸中枢抑制有关,而且通过阿片受体外作用减少间质性肺水肿、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膜、减轻脑水肿,改善了全身功能状况,从而加速呼吸功能的改善[6]。
纳络酮临床应用一般无副作用,即使用较治疗剂量大几十倍,如皮下注射7mg、12mg,静脉注射75mg,均能耐受。但亦有报道,大剂量治疗时,个别患者曾出现恶心呕吐、困倦或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极个别出现肺水肿,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观察,对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2]。本资料治疗组39例中,无一例发生类似副作用,可能与观察例数较少有关。
【参考文献】
1 顾勤,朱章华,谢康民.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内啡肽变化.中国急救医学,1998,18(4):22.
2 孟庆林.纳络酮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国急救医学,1994,14(1):封2.
3 王静恩,蔡振荣,尹伟,等.大剂量纳络酮治疗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现代诊断与治疗,2001,12(5):291.
4 张心中,原希荣,王令达.纳络酮在急性乙醇中毒中的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9):571.
5 沈宏韬.纳络酮在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淮海医药,2001,19(1):84.
6 周裔培,秦放军,石志斌.纳络酮抢救肺性脑病并多器官功能失常9例疗效观察.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1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