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N T-proBN 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检测意义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832次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1]。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病症变化较为迅速,若未给予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此次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目的在于探讨该种检测结果对患者病症治疗的指导作用及预后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5例心绞痛患者,依据其病症是否稳定予以分组,其中83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安排为观察组,其余82例为稳定型心绞痛安排为对照组。男86例,女79例,年龄28~81岁,平均59岁。两组患者病症均经检查确诊且符合纳入检测标准。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给予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登记。两组均空腹抽取7 ml静脉血,其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抽取要求在缺血发作后4 h内完成。采用Roche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对血浆NT-proBNP进行检测,借助心脏超声面积长轴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浓度对比:两组LVEF处于正常状态时,观察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2.2 两 组 超 声 心 电 图 LV E F 对 比 : 观 察 组 患 者 LV E F (0.53±0.08)明显较对照组(0.64±0.0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49,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活化,诱发腔内不完全性阻塞性血栓形成。炎性反应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随着炎性反应负荷等级的提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因此,临床加强研究炎性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联系是寻求有效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前体前脑钠肽原脱去信号肽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并转化为proBNP,而proBNP又依据是否有无活性而被分解为BNP与 NT-proBNP,两种物质均按照1:1比例由冠状静脉窦分泌,两者均可通过循环检测发现。NT-proBNP是脑利钠肽激素原分裂后没有活性的N末端片段,与BNP相比,半衰期更长,更稳定。因此,临床常借助对血浆NT-proBNP检测,掌握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症情况,并依据其浓度升高状况,进行临床干预治疗和预后评估。可见:NT-proBNP对心肌缺血与预后方面均存在高的敏感性,尤其对无左室收缩功能受阻者,即使心肌仍未见损伤,也能准确显示其缺血状况[2]。
临床观察显示,与心肌损伤有关的患者血浆BNP与NT- proBNP浓度均会出现提升,并且缺血负荷愈重NT-proBNP浓度愈高,治疗结果也越不理想。我院此次研究中发现:排除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情况,观察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LVEF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由此可证明,NT-proBNP与缺血性心肌损伤存在着密切联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浆BNP与NT-proBNP浓度均会出现明显提升,且缺血负荷愈重NT-proBNP浓度愈高,治疗结果愈不理想,临床可依据此特性选择干预治疗手段和进行预后评估。
4 参考文献
[1] 牟延光,鲍庆秋,刘同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T-proBNP与 TNF-α水平的相关研究[J].海南医学,2010,21(4):5.
[2] 郭 碹,高 延,王 鸿,等.NT-proBNP水平对ACS患者冠脉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的预测价值[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1):24.
[收稿日期:2013-04-20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