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通气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1-08-03  浏览次数:350次

  作者:边喜明,王渊  作者单位:014030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呼吸

  【摘要】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稳定期实施间断无创通气的意义。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6例,其中13例为治疗组,进行间断无创通气治疗,3例为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结果:13例间断无创通气治疗后pH、PaO2、PaCO2和HCO3血气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常。年平均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住院费与治疗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间断无创通气可以防止COPD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和肺性脑病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断无创通气,肺性脑病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2~83岁,平均70.2±9.4岁;咳喘病史均>20年。确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均>8年,活动范围限于5m以内,稍活动即引起胸闷气短,PaCO2平时>60mmHg,PaO2 50mmHg左右。其中13例在无创通气治疗前1年内曾住院给予过气管插管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合并肺大疱1例,6例合并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和慢性心房颤动,2例合并脑梗死。查体可见明显的呼吸胸腹矛盾运动。

  治疗方法:使用BiPAP双水平呼吸机,选择S/T或S模式,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通气压力,无创通气期间嘱患者尽量做深呼吸。辅助通气均采用间断通气方式,开始每日2次,每次2小时。待血气达到较理想水平后,可适当减少通气时间。以后根据病情调节每天的通气次数和时间,对于神志清楚、病情需要且能耐受者也可进行夜间无创通气。对于首次通气时PaCO2较高者均采用S/T通气模式,并注意适当提高呼吸频率,以增加分钟通气量,加速CO2排出。16例中13例进行了上述方法的无创通气治疗,3例未进行规律的无创通气治疗,设为对照组。

  结 果

  13例治疗后一般状况均有明显改善,体力、精力有明显增加,活动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10例可进行户外活动距离大于250米,是治疗前的5倍以上,并无明显喘憋;2例可上2~3层楼,生活可自理。13例随访1~7年,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平均2~5次/年),症状也明显减轻,较易控制,未再引起呼吸衰竭和其他并发症。年平均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住院费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其中1例2年后死于心力衰竭,死亡率10%。

  3例未接受规律双水平无创通气治疗者中,2例仅于每次疾病发作住院时使用BiPAP呼吸机及其他治疗,其中1例2年后改用双水平呼吸机规律双水平无创通气治疗,另1例10个月后心律失常死于家中。1例使用CPAP呼吸机辅助吸气,常出现急性发作,住院治疗,1年后死于呼吸衰竭。本组病死率66.7%。年平均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讨 论

  NIPPV治疗期间宜使用S/T模式,且呼吸频率宜在16~20次/分左右,操作者应密切观察应用后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有床旁监护,防止误吸,保障患者安全。患者病情稳定后,待PaCO2下降至50mmHg左右时可改用S模式。有学者[1]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发现:①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减少呼吸功更有效,与本组结果一致。②间断通气的次数和时间可因人而异,但应规律,如本组1例因不规律治疗1个月后,使Ⅱ型呼吸衰竭加重,恢复规律治疗2周才恢复至停止治疗前水平。③本组患者多合并有冠心病,无创通气治疗同时要注意心功能的调整,二者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有协同作用。④如果应用NIPPV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困难没有缓解或加重,意识状况恶化,分泌物不能有效清除,或不能耐受面罩等,应及时改用气管插管和常规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 Katz-Papathpohilou E,Heinal W,Gebann H,et al.Effects of 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obstrctive pulmonary disease.Eur Respir J.2000,15:498-50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