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替林并阿普唑仑按需治疗慢性失眠症效果
发表时间:2012-08-06 浏览次数:894次
作者:于竹芹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青岛 266021
【摘要】目的 观察阿米替林与阿普唑仑联合按需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慢性失眠症病人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治疗组38例,分别采取连续或按需口服阿米替林与阿普唑仑;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和副反应量表(TESS) 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持续治疗和按需治疗的疗效相近,治疗过程中无反跳现象及撤药反应。结论 阿米替林与阿普唑仑联合按需治疗慢性失眠症安全有效,可减少阿普唑仑的日用量,降低阿普唑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 慢性失眠
COMBINATION AMITRIPTYLINE AND ALPRAZOLAM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YU ZHU-QIN(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ongshan Hospital,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2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mitriptyline (AMT) and alprazolam on chronic insomnia. MethodsSeventy-eigh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s (40 cases) and treated group (38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AMT and alprazolam, continuously or p.r.n.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 I) and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were used for assessing 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The outcomes of the two medicines were similar given in different modalities, with no rebound and adverse reactions that needed to withdraw medication. ConclusionCombotherapy of AMT and alprazolam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chronic insomnia, which decreases the daily dosage of alprazolam and decline its resistance and side effects.[KEY WORDS]Amitriptyline; Alprazolam; Disorder of initiating and maintaining sleep; Treatment outcome
慢性失眠症在普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常伴有抑郁、焦虑症状,也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危因素[1]。对慢性失眠症的药物治疗,单纯应用苯二氮类药物效果不理想,因此,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师应用具有明显镇静作用的三环类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等,以及新型抗抑郁剂如SSR Ⅰ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2,3]。对失眠的治疗,近年来提出了按需治疗(非每夜服药治疗) 和小剂量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目前失眠症治疗提倡按需治疗,但无成熟的治疗模式,间断或按需服药与连续服药是否同样有效,国内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了阿米替林与阿普唑仑联合按需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3 月~2007 年6 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慢性失眠病人78例,均符合慢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2±13.1)岁;平均病程(27.8±21.2)个月。对照组40例,男15 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9±12.6)岁;平均病程(28.3±20.6)个月。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 ①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以及各类精神疾病病人; ②正在有规律服用安眠药或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 ③排除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症的病人。
1.2 治疗方法入选病人以前服用镇静药物者, 1周内逐渐停药。治疗组每晚睡前30 min内服阿米替林12.5~25.0 mg与阿普唑仑0.4~0.8 mg,连用1周,然后每天根据病情需要服药,每周服药至少2 d 而不多于5 d。按需治疗的具体策略是:预期入睡困难时,于上床前30 min服用;根据夜间睡眠要求,于上床30 min不能入睡,或比通常起床时间早5 h醒来,无法再次入睡时服用;根据白天活动需求服用。对照组每晚睡前30 min口服阿米替林12.5~25.0 mg与阿普唑仑0.4~0.8 mg。两组均依据病情和不良反应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服药时间为4周,在此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镇静催眠药物。
1.3 睡眠质量评定睡眠质量评定采用PSQI,于治疗前及治疗8 d、15d、4周及停药后7d各评定1次。同时,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安全性。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于治疗前及药物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查1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4周末, PSQI总分减分率≥75%; 显著进步: PSQI总分减分率50%~74%;好转: PSQI总分减分率25%~49%;无效: PSQI总分减分率<25%。
2 结 果
2.1 两组PSQI 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各阶段睡眠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t=4.062~13.603,P<0.01)。见表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对照组2 例有头晕,口干不适,将药量减量后症状缓解,不需停药。两组TE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不同治疗阶段两组之间PSQI 的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阿米替林与阿普唑仑联合应用按需治疗慢性失眠症病人,其临床疗效与持续用药治疗效果相近,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按需用药减少了阿普唑仑的日用量, 降低阿普唑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0%的病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目前国内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常用药物有苯二氮类药物和非苯二氮类药物。苯二氮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它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整体睡眠,但其有日间镇静、顺行性健忘等作用。长期应用有依赖性、易耐受性,还可造成失眠反弹等不良反应[5]。新型的非苯二氮类药物,因为受体选择性更强,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轻。但对多数人来说价格较贵,不能长期坚持使用。目前仍多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其价格便宜,疗效肯定。慢性失眠症是抑郁症的高危因素,慢性失眠症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反过来抑郁、焦虑情绪的存在则进一步加重了失眠症状病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表明,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慢性失眠人数占总失眠人数的55%,这些症状多出现于失眠之后,少数与失眠同时出现[6]。对于部分镇静催眠药物无效的慢性失眠病人,虽然有关量表评分并未达到抑郁或焦虑的诊断标准,但某些抗抑郁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或治愈其失眠。特别是某些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能够显著改善病人主观和客观睡眠质量。阿米替林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其作用在于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对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更强,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抑郁症。三环类抗抑郁药是利用其镇静作用来治疗失眠。临床实践证明,大部分苯二氮类药物均可产生耐药性,在连续使用后会逐渐失去疗效,而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药与阿普唑仑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失眠症病人,可有效减少苯二氮类药物——阿普唑仑的用量,从而有效避免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失眠时治疗剂量越用越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的现象发生,减少耐药的产生[7]。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及许多国内外专家非常重视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按需治疗”和“小剂量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8]。即根据病人白日工作情况和夜间睡眠需求,考虑使用短半衰期催眠药物,可在症状出现的晚上使用,症状稳定后不推荐每日使用,而是间断性或非连续用药。本研究临床结果表明,联合按需应用阿米替林与阿普唑仑,能显著提高慢性失眠症病人的睡眠质量及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日用量,降低阿米替林及阿普唑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这一研究表明,按需服药对失眠是有效的,这一治疗方案为失眠病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替的、灵活的治疗方法。它提供给病人限制药物总量的可能,并且确保了睡眠质量,可以避免产生药物耐受和药物依赖,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观察病例数量有限,慢性失眠病人长期间断服用阿米替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生活质量,白天执行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睡眠脑电图的影响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玉兰,王心蕊,王勇. 抑郁症病人病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齐鲁医学杂志, 2007,22(5):465.
[2]WSLSH J K, ENGELHARDS C L. Trends in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insomnia[J]. J Clin Psychiatry, 1992,53(Suppl 12):10-17.
[3]赵忠新,张红菊,黄流清. 失眠的治疗药物及使用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2007,26(11):851-856.
[4]吴任钢,张春改,邓军. 慢性失眠症病人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行为特征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10):716-718.
[5]KRYSTAC A D. The changing perspective on chronic insomnia management[J]. J Clin Psychiatry, 2004,65(Supple 8):20-25.
[6]王雪笠,冯连元,贺银芳,等. 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慢性失眠症病人多导睡眠图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 2005,14(3):246.
[7]董玉军. 西酞普兰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对照观察[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313-314.
[8]赵忠新,潘集阳,季建林.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39(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