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7-11  浏览次数:388次

  作者:吴君 作者单位:214000,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衰竭,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肌缺血致部分心肌坏死,常导致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一旦合并呼吸衰竭,往往加重心肌损害,并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单纯氧疗及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体积小而轻的气动电控的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呼吸机的性能不断完善,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即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在同步/控制(S/T)模式下保证呼吸暂停的安全性。设置了监测吸气压力(IPAP)、呼气压力(EPAP)、潮气量(V)、呼吸频率(f)、吸︰呼比值(I/E)、压力上升递增时间等指标的功能,由于高灵敏流量压力传感器的组合,能随病人呼吸流量图形跟踪,加上漏气补偿功能,从而明显改善了面罩机械通气(MV)呼吸的同步切换性能[1]。2007年9月—2009年9月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病人25例,临床综合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合理使用BiPAP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9年9月我院CCU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病人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0岁~84岁,平均62岁;前壁心肌梗死1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心肌梗死3例;均符合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诊断标准;均有二氧化碳(CO2)潴留、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pH值下降,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本组25例病人均给予扩冠状动脉、营养心肌、抗心力衰竭、抗凝、溶栓、纠正酸中毒治疗同时应用BiPAP呼吸机。根据病人能否闭嘴呼吸、分泌物、面形等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鼻面罩,用专用头带固定,并尽可能使病人感觉舒适,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根据病情、血气分析的情况设置参数,本组病人均选择鼻(面)罩接BiPAP呼吸机,采用S/T模式,IPAP从8 cmH2O~10 cmH2O(1 cmH2O=0.098 kPa)开始,EPAP从4 cmH2O~5 cmH2O开始,根据病人可耐受程度及血气分析检测结果,逐步上调IPAP至14 cmH2O~20 cmH2O,每日持续使用22 h~24 h,平均22.5 h。根据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情况决定进食时是否停机。如果SpO2在80%以下,呼吸频率在28/min或停机时SpO2迅速下降就不宜停机进食。通气治疗时间2 h以上,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病人呼吸循环稳定后逐步减少吸气压力,直至撤机。其间允许暂停无创通气治疗,给予饮食、饮水、雾化吸入、胸部物理治疗等。并对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后定时检测并记录呼吸困难情况、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等。

  1.2.2 观察指标

  在BiPAP治疗前、治疗后12 h、24 h、48 h、治疗结束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例病人因排痰不畅,改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1例因心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23例呼吸困难得到缓解,血氧得到纠正,动脉血气及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详见表1。表1 BiPAP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情况(略)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病人在接受鼻(面)罩治疗前均有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病人多有胸闷加重感,认为使用呼吸机会妨碍呼吸,加重呼吸困难及有濒死感,担心使用后产生依赖性,不能及时撤掉呼吸机,所以拒绝配合治疗。加上呼吸机工作的声音和各种报警声,易影响睡眠,而导致抵触情绪。甚至人机对抗。因此,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及目的、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告知病人只要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均能立即脱机,不存在撤机困难情况。

  3.2 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

  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以达到密闭、舒适。尽量选择组织相容性及密闭程度好的面罩,根据病人的颜面形态、胖瘦、有无牙齿及是否张口呼吸等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脸型较宽、较胖或意识不清、张口呼吸者,应选择口鼻面罩;较瘦或无牙(装义齿)者,适宜选择鼻罩通气,但病人必须能保持闭口,若难于保持闭口呼吸者,可加用下颌托封闭口腔或改用面罩。

  3.3 保证病人与呼吸机的回路密闭

  面罩的气囊充气应适当,过多或过少均会造成漏气,影响通气效果。一般以手感有弹性即可,调节紧固带使其与脸部紧贴至不漏气为准。设置好低压、低潮气量报警,出现低压报警时仔细检查各回路密闭情况,确保呼吸机正常运转。

  3.4 机械通气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主动呼吸与机器的同步情况。首次使用呼吸机病人由于紧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或呼吸模式、参数调节不当,导致人机对抗。护士开始可对病人喊:“吸-呼-吸-呼”口令,指导病人深而慢有节律地呼吸,以触发呼吸机送气[2]。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严密观察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因为病人的不自主活动或睡梦中的举动,常易造成氧气管脱落或摘除面罩,往往危及病人的生命。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鼻面罩机械通气病人的排痰极不方便,护士应随时给予协助翻身、叩背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每日给予异丙托溴铵(爱喘乐)、布地奈德(普米克)等药物雾化吸入2次或3次,以利于解痉祛痰。如发现病人无力咳痰或出现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3.6 严密观察病人医生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发绀及呼吸困难等的变化,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皮肤颜色及尿量。病人如戴呼吸机入睡,应及时唤醒病人,以判断意识变化。若皮肤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尿量进行性增加则表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有所改善,通气治疗有效。心肌梗死病人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常规使用扩血管、正性肌力药物,这些药物均由微泵从深静脉注入维持。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置入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心排血量(CO)及中心静脉压(CVP),同时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每小时记录监测数据,根据监测到的数据补液并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速度。

  3.7 非语言沟通

  病人戴鼻(面)罩通气治疗,语言表达也受到一定限制。医护人员可事先与病人沟通,规范手语训练,病人可用手势、摇头、点头或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与护士进行交流,从而增强病人的信心,使其更能配合治疗。

  3.8 睡眠障碍的护理

  呼吸机通气过程中的噪声会使病人烦躁不安。为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护士在夜间要低声交谈,同时尽量避免能发生噪声的工作,加强与病人的有效沟通,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其对不利因素的耐受力[3]。

  3.9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①误吸及胃肠胀气。其原因主要是病人误咽。正压通气时,如果面罩内的压力超过食管贲门括约肌静息压力,大量气体将进入胃肠道而引起胃肠胀气、胃液反流[4]。因此,应指导病人闭紧嘴,用鼻呼吸,减少吞咽动作,病情允许时可取半坐卧位。出现胃胀气后应及早行胃肠减压,若已引起小肠胀气可行芒硝外敷腹部、肛管排气等处理。②压迫性损伤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7%~27%。持续使用面鼻罩机械通气者,由于长期压迫极易造成鼻脊处、两颧骨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溃破,所以面罩气囊充气后的维持压力应小于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一般为2.7 kPa~4.0 kPa,充气10 mL~15 mL。鼻梁上及两颧骨旁用纱布或海绵衬垫以减轻压迫。已经溃破者可用金霉素眼膏或瘢痕膏贴敷,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定时换药,防止面鼻罩继发感染。③刺激性角膜炎是由于鼻梁根部漏气刺激双眼,导致双眼球结膜充血干燥,故要防止面鼻罩鼻梁根部漏气。如出现角膜炎可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④吸入性肺部感染是由于病人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误吸气道或螺纹管中积水倒流至呼吸道所致。持续使用面鼻罩通气者,呼吸机的螺纹管、接头、积水器、鼻面罩、湿化器等均应及时消毒,采用浓度1 000 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30 min,1次用完后连同呼吸机彻底消毒。每周清洗空气过滤网1次,500 mg/L的有效氯溶液擦洗呼吸机。每日更换湿化水并随时添加,并保持积水器处于较低水平,以免影响潮气量及积水倒流而致意外。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早使用BiPAP呼吸机,可迅速纠正呼吸衰竭。BiPAP治疗既方便又安全,并为治疗提供了新方法,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使病人及家属更容易接受。使用过程中护士冷静的头脑、精湛的技术、规范的操作护理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钮善福.面罩机械通气氧疗在救治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5):293.

  [2]柳莉.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3):4748.

  [3]张平,张宁.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3):2.

  [4]海莉,董浩芬.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上海护理,2002(4):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