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2种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1-07-28 浏览次数:385次
作者:刘新会,孙磊,常燕,张传静,洪欣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2种气道湿化方法,比较2组湿化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湿化良好明显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42例(91.30%)与39例(82.98%)],湿化不足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2例(4.35%)与5例(10.64%)]。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肺部感染、痰液阻塞、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法。结论 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气道湿化,气管切开术,间断常温,持续恒温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但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 6%~66%,积极地采取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而充分排痰和气道湿化则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1]。我院呼吸重症监护(RCU)和ICU对气管切开脱离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并将两种临床研究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RCU和ICU病房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气管切开并已脱离机械通气患者93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35例,脑出血影响呼吸中枢33例,冠心病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后15例,重症有机磷中毒例7例,格林巴利综合症影响呼吸肌功能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7.1岁;气管切开时间6~28 d。试验组46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7.3岁;气管切开时间8~30 d。观察对象所在的监护病房,空气流通,室温控制在20~22℃,相对湿度50%~60%,限制探视时间,探视者须保护性隔离,穿隔离衣及及监护室专用拖鞋,紫外线消毒2次/d。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间断常温湿化:用20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配置好的1.4%碳酸氢钠湿化液,取下针头,沿气管切口内侧壁于患者吸气时缓慢注入,1次/h,3~5 ml/次。每日更换注射器和湿化液。
1.2.2 试验组采用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用50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配置好的1.4%碳酸氢钠湿化液,连接延长管及头皮针,剪去针头排气,然后将延长管远端插入气管套管内约5 cm,用胶布将延长管与吸氧管一并固定在气管套管及胸壁旁,在延长管靠近气管套管15 cm左右夹输液增温器,使湿化液的温度维持在32℃,根据美国呼吸协会加温、加湿的判断标准,适宜温度为(33.0±2.0)℃,适宜的加湿绝对湿度为29~32 mg/L,再将注射器装注射泵,调节泵速为4~6 ml/h,持续向气管内泵入。根据痰液粘稠度、性质、及量,调节泵注速度,最大泵速不超过10 ml/h,每日更换湿化液及泵装置。
1.3 气道湿化程度的判断 (1)湿化良好:痰液稀薄,量适中,易吸出,痰液能顺利通过吸痰管,无痰痂或痰块咳出,肺部呼吸音清晰;(2)湿化过度:痰液呈泡沫样,量多,吸之不尽,需经常吸痰,且咳嗽频繁,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3)湿化不足:痰液粘稠,或呈痰块,量少,不易吸出,肺部呼吸音粗。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试验组湿化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湿化不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化过度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种气道湿化方法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试验组发生肺部感染、痰液阻塞、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种气道湿化方法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具有加温湿润、过滤和清洁及防御等保护功能,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较肺内低。正常人的鼻黏膜有丰富的血液,并有黏膜分泌粘液,空气达到气管时已被加温加湿,变为温暖而湿润的气体进入肺泡,呼吸道的这种空气调节作用对肺组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的重要环节,气管切开时,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使呼吸道的水分蒸发较正常平静状态下明显增加,如同张口呼吸感到口干一样,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发生率可达30%~60%[2],干燥的气体会损伤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对粘液痰的清除力,使纤毛运送分泌物的时间延长,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丢失增加,使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或排除,阻塞气道,导致气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细菌侵袭力大大上升,肺部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危害,且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3],因此合理的气道湿化至关重要。气道湿化的成败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为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用中发现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间断常温湿化时,滴速不均匀,湿化液的温度低于气管套管内的温度,会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会把部分滴入的湿化也咳出,或吸痰时易吸出,影响湿化效果,痰液不能充分稀释,变得粘稠,甚至形成痰栓不易咳出,阻塞气道,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每次气道滴入量大(3~5 ml),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甚至引起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等,本组曾有1例气道滴液后,患者咳嗽不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持续升高,病情加重,立即采取机械通气后,才得以缓解。间断常温湿化时由于湿化效果欠佳,痰液粘稠,痰不易咳出,吸痰次数增加,吸痰时间延长,导致气道黏膜损伤,糜烂出血,吸出的是血性痰液。
同时延长患者的病程,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为避免上述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存在不足,我院RCU和 ICU采用了持续恒温气道湿化。与间断常温湿化比较,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湿化良好率明显高于间断常温湿化,而湿化不足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
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的优点:持续恒温湿化,既能使湿化液保持恒定的温度,又能准确控制湿化液的量和速度,且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加温、湿化生理需要,每滴液量极少,沿气管内套管壁缓慢匀速流入气道,对气道的刺激性小、不引起刺激性咳嗽,患者无不适感。痰液湿化充分,患者能自行咳出,保证了气道通畅,吸痰次数减少,避免了因吸痰所致的气道黏膜损伤。减轻了患者对气道湿化的恐惧感,缩短了病程,患者疾病恢复快,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
总之,通过对气管切开患者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志清,黎秀荣,卢少贞.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湿化方法研究.临床护理,2006,12:129130.
2 季敏.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现状和进展.中国基层医药,2008,15:525.
3 李有连,郭楼英.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测与管理.中华感染学杂志,2000,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