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68 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21 浏览次数:362次
作者:武瑞芳1,王红兰2 作者单位:1.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 030600;2.晋中学院卫生所,山西 晋中
【关键词】 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目前机械通气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本文就近年来应用机械通气治疗68 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今后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10年9月共有68 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42 例,女26 例,年龄30~94 岁。Ⅰ型呼吸衰竭21 例,Ⅱ型呼吸衰竭47 例。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 例,支气管哮喘16 例,重症肺炎12 例,肺癌晚期6 例,肺间质纤维化2 例。上机前临床表现:嗜睡16 例,昏迷21 例,重症哮喘持续状态15 例,大咯血窒息3 例,痰液窒息7 例,呼吸心搏骤停6 例。
1.2 机械通气方法
68 例患者除5 例行气管切开插管外,其余均经鼻(口)气管内插管,接鸟牌或vela呼吸机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因病情血气变化而异,潮气量6~12 mL/kg,上机时间3 h~25 d。上机初期通常用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及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脱机时给予PSV+PEEP模式。
机械通气期间,所有病例都做了痰细菌学检查,致病菌包括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假单胞菌及真菌,其中36 例用过泰能,19 例用过氟康唑,14 例使用过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抗感染。
2 结 果
68 例患者中57 例很好地撤机,抢救成功,其余11 例死亡。其中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导致死亡者7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缺氧难以纠正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引起死亡2 例,因大咯血死亡1 例,发生自发性气胸死亡1 例。
3 讨 论
从本文临床资料可以看出,上机前患者病情均处于危重状态,上机时间晚,这是引起抢救失败、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呼吸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继续发展,容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使病情复杂化,导致上机失败。因此,对机械通气治疗,临床医师及家属应摒弃危重状态才上机的观念。放宽上机指证,尽早上机,及时纠正呼吸衰竭。
使用SIMV模式及撤机,应以患者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呼吸为基础,并逐步试验脱机,一旦病情恶化应及时再上机。如果患者一出现自主呼吸,就应用SIMV模式或撤机,不仅达不到锻炼呼吸肌及早脱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通气不良,加重呼吸衰竭,延迟脱机。一般来说:当建立人工气道有效地引流痰液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后,支气管和肺部感染往往可以较为迅速地在短期内得到控制。可逐步撤机,改为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继续帮助患者解决呼吸肌疲劳和通气不良。如忽略必要的撤机指证,片面追求早脱机,强行撤机,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使家属误认为行机械通气治疗无效而拒绝再次上机治疗。
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争取理解与合作。同时尽量排除气胸、休克、心律失常、肺水肿、痰液阻塞、管道气囊压迫、体位不适及通气模式与参数设置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
家属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及对治疗的无望,因此上机前应将使用机械通气的费用交代清楚。对昏迷时间长、肺癌晚期和肺功能过差等患者的抢救前景进行评估。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预防医源性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并通过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为患者节省费用。
另外,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及管路的管理问题也很重要,呼吸机管路脱开是一种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同时呼吸机管道也可因积水扭曲。组装连接不当或单向活瓣方向装反等原因致管路阻塞,不及时解决亦可造成窒息。所以应合理改置压力、容量等报警限,发生报警及时查明故障原因。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患者呼吸,再对呼吸器进行检修。积极治疗原发病及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问题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也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