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呼吸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08 浏览次数:399次
作者:封华 高改桃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呼吸康复训练对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肺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重度及极重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康复前后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康复组训练前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缩唇呼吸训练是重度及极重度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困难; 缩唇呼吸;康复训练
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该病在治疗手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有循证医学证实肺康复作为COPD的补充治疗手段,可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1]。本文采取缩唇呼吸方法对COPD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60例COPD稳定期重度及极重度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内科学》第6版关于呼吸系统疾病COPD的表述为诊断标准,康复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于以下基础药物治疗:(1)异丙托溴铵(1喷/次,3次/d)+沙丁胺醇(2喷/次,3次/d),(2)叮酸菜碱缓释片(1片/次,2次/d)。如果患者在观察中出现咳嗽、气短加重,痰量增多,按急性加重期治疗,并退出观察。
1.2 康复训练方法 康复组用缩唇呼吸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缩唇呼吸方法: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用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为目的,训练8周,3次/d,15 min/次。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呼吸康复训练也观察8周。
1.3 观测指标 康复组患者训练8周前后及对照组患者8周前后分别测定以下指标:(1)呼吸困难评分(MRC):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推荐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具体如下:0分:无气促;1分:剧烈运动时气促;2分:登楼或爬坡时气促;3分:与同龄人比较步行时运动时气促;4分:步行90 min后气促被迫停止运动;5分:不能离开房间或穿衣时气促。(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共6个项目,包括吃饭、室内步行、洗澡、穿衣、外出、购物,需要帮助为0分,完全自立为1分,共6分。(3)肺功能指标:测定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后的FEV1、FEV1/Pred %、FVC、FVC/Pred %、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2]。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呼吸康复训练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组在呼吸康复训练过程中退出试验的有1例,对照组在整个过程中退出试验的有2例。康复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康复组训练前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表1 两组呼吸康复训练前后MRC及ADL评分*与训练前比较P<0.05; △与训练后比较P<0.05。表2 两组呼吸康复训练前后肺功能比较
3 讨论
COPD是慢性呼吸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疾病,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呼吸康复是针对这部分患者以运动疗法为中心的治疗方案。缩唇呼吸运用膈肌作深缓呼吸[3-4],改变COPD患者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以提高潮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使小气道压力相应增加,防止气道陷闭,保持气道通畅;能使参与训练的患者呼气末肺容量明显减低,使胸壁的弹性回缩力增加,本次研究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所以,应在COPD患者稳定期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不同程度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在其,陈荣昌.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23(6):499-504.
[2] 吴纪珍,马利军,李素云,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与缓解期期体内胶原、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8):703-70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7,30(1):8-17.
[4] 陈荣昌,钟南山.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膈肌疲劳[J]. 中华结核呼吸杂志,1989,12(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