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1-07  浏览次数:435次

  作者:姚福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一门诊,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目的:观察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7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B组(n=26),C组(n=26)。A组作单纯体位引流,B组作单纯超声雾化吸入,C组在体位引流前作超声雾化吸入。观察并记录患者每日的痰液排出量、血象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以其作为临床疗效指标。结果:C组患者每日排痰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血象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较A组和B组缩短(P<0.01)。结论: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能提高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引流, 体位;投药, 吸入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其患病率明显增加,预计在数十年中其病死率也将进一步增加[1]。由于COPD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体位引流是治疗COPD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临床实施中,因该操作存在耗时、痰液粘稠时引流效果差、呼吸困难者不能耐受、有窒息的危险等诸多不良因素,患者对体位引流的接受程度不高,疗效不明显而使应用受阻。有文献报道在患者排痰中采取“湿、拍、翻、流、吸”等综合措施能有效促进排痰[2]。为此,我们采用体位引流或(和)雾化吸入治疗77例COPD,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77例,均为男性,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2岁。入选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学组提出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指南标准[3],通过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即有咳嗽、脓痰、血象高,感染主要在双侧肺下叶),均常规接受吸氧,头孢类联合喹酮类抗生素治疗。长期卧床、语言沟通障碍、老年痴呆、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等不能接受体位引流的患者除外。

  1.2 随机分组

  将77例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B组26例,C组26例,3组患者的年龄、疾病性质及抗生素治疗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A组作单纯体位引流,B组作单纯超声雾化吸入,C组在体位引流前30min作超声驱动雾化吸入。观察记录患者每天的痰液排出量、血象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

  引流方法:引流应取头低足高位,床尾抬高,使床面倾斜15~30°。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病变大都广泛或在双下肺,应轮流使患肺处在高位,引流支气管口向下,排出左(右)侧呼吸道分泌物时,左(右)侧在上,右(左)侧在下,叩打患者左(右)侧背部。叩打者要五指并拢,手指弯曲呈弧形,由下至上轻轻叩打,并嘱患者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每次每侧引流10~15 min,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7 d。

  雾化吸入方法:采用北京亚都牌YCY800超声雾化吸入器,雾化器内加入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溶液(葛兰素,威康集团产品)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mL, 每次吸入约20 min, 于每日早、晚体位引流前各1次,连续7 d。吸入时,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痰液收集方式:指导患者直接将痰液留于有刻度的一次性痰杯中,每天早晨8时由研究人员读取并记录24 h的痰量,连续7 d。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0.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

  2 结果

  结果见表1。各观察指标在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患者的每日排痰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 C组患者的血象恢复天数、住院总天数比A组及B组缩短(P<0.01)。 表1 3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气流受阻为特征,反复咳嗽、咯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气道阻塞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4]。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粘液脓性分泌物滞留,易引起支气管壁感染、支气管管腔变窄,形成不完全阻塞,慢性炎症破坏小支气管软骨,失去正常支架作用的小支气管过度缩小、陷闭,阻碍气体排出,肺泡内积聚过量气体使肺泡明显膨胀及压力升高致肺泡破裂,同时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血液供应减少,肺组织营养障碍,加上感染分泌物淤积,使肺泡屏障及弹性均明显下降,痰液更不容易排出,导致通换气功能障碍。因此,促进有效排痰成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结果表明,体位引流结合超声雾化吸入组患者的每日排痰量显著高于单纯体位引流组和单纯超声雾化吸入组。体位引流是按“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将病灶肺段(肺叶)置于高位,通过痰液的重力作用,叩击拍打时产生振动等作用使痰液从病处经肺段、肺叶支气管引流到大支气管,再流向大气道,经咳嗽排出体外。其效果与痰液的粘稠程度直接相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大多反复细菌感染,痰液含大量粘蛋白,粘稠度高,清除难度大,不易排出,支气管痉挛致管腔狭窄也使排痰难度增加。此外,痰液中水份减少也会使痰液的粘稠度增高,更增加痰液排出难度。雾化吸入能将药物分散成雾粒或微雾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呼吸道和肺组织发挥药物作用和湿化气道,降低痰液黏稠性[45]。然而单纯超声雾化吸入由于缺少物理方法介入,排痰效果同样受到限制。本研究结果显示,体位引流结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能克服上述限制,提高排痰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引流前的雾化吸入使气道内痰液湿化,粘稠度降低,解除了支气管痉挛,在随后的体位引流、叩击拍背过程中,胸腔受到振动,痰液受重力作用的驱动变得松动,易于脱落,由气道终末端向上一级支气管外排出,极大加强了气道的清除能力。这与王建荣等的研究一致[6]。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组患者的血象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均较单纯体位引流组和单纯雾化吸入组缩短,可能是由于痰液及时有效的排出能减少细菌的数量和细菌的繁殖,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炎症吸收,患者血象也因此得到迅速恢复。痰液及时有效的排出使支气管阻塞明显改善,也有效改善了通换气功能,减轻了临床症状,使患者住院总疗程明显缩短。因此,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Murray CJ,Lopez A D. Evidencebased health policylesson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 Science,1996,274(5288):740743.

  [2]翁秀银,杨斐敏.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感染的排痰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230.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6.

  [4]俞森洋.现代机械的监护和临床应用通气[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36.

  [5]顾惠娟,董配芳.用喷射雾化器雾化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观察及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5):356.

  [6]王建荣,张黎明,韩忠福,等.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肺切除病人术后痰液黏弹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0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