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导致支气管哮喘发病1例
发表时间:2010-11-02 浏览次数:443次
作者:李玉叶,林红伍 作者单位:(天津市塘沽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51)
【关键词】 情绪障碍;哮喘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主因咳喘间断发作1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1月前情绪激动后出现咳嗽、咯白粘痰,初未在意,症状逐渐加重,且伴喘息,曾多次于我院门诊就诊,诊为支气管炎,予抗炎、平喘治疗后可好转,但喘息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生气后上述症状复发,自服抗炎、平喘药物无效,且出现不能平卧,动后喘甚,胸闷,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偶咯少许白粘痰,纳少,寐不安,二便调。既往否认慢支史,否认吸烟史。查体:T 36℃,P 110次/min,R 24次/min,BP 22.61/16.00kPa,神清,喘息不能平卧,周身汗出,口唇略发绀,未见颈静脉怒张,双肺满布哮鸣音,双肺偶及少许湿罗音,心音有力,R 110次/min,律齐,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7.439,PCO2 4.76kPa,PO2 8.78kPa,BE 0mmol/L,HCO-3 24.2mmol/L,TCO2 25mmol/L,SaO2 94%,D-二聚体<0.1mg/L,血常规:WBC 7.2×109/L, N 0.889,胸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1周后好转出院。
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管炎症。对于易感者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多伴有夜间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1]。国外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病死率逐渐上升,全世界支气管哮喘者约1亿人,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我国的哮喘发病率为1%,儿童达3%。哮喘大多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诱发因素很多,如接触过敏源(花粉、动物毛屑、粉尘、有害气体)及病毒性感染等,而情绪、心理因素往往被人忽视。多数人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系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植物神经功能等因素共同参与。国内专家研究后指出,情绪、心理因素曾使30%~40%的哮喘患者发病,甚至是个别病人首次发作的直接原因。支气管受复杂的植物神经支配,除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支气管哮喘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亢进有关,并可能存在有α-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反应性增高,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能释放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介质,如血管肠激肽、一氧化氮,以及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介质,如P物质、神经激肽等[2,3]。两者平衡失调,则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防治关键:情绪心理要调控“‘心病’还需‘心药’治”,对于情绪、心理因素诱发的哮喘,防治的关键还在于自身情绪和心理的调控。首先,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很重要,戒怒、戒躁,不大喜、大悲,开朗、豁达。工作紧张劳累,要学会自我调节,轻快优美的音乐、简单可行的体育运动都有助于放松心身。心情烦躁郁闷,可通过散步、找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其次,曾因情绪、心理因素诱发哮喘的患者,可在感觉紧张、劳累时提前服用适量防治哮喘药物,以防不测。再次,家庭、社会甚至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都可能使哮喘患者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会加重病情。因此,对患者给予大力支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以心理治疗,如疏导疗法可缓解、消除不良情绪;暗示疗法可增加患者心理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9-850.
[2] Tomaki M, Ichinose M, Miura M, et al. Elevated substance P con-tent in induced sputum from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patients withchronic bronchiti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1:613.
[3] Maggl CA, Giachetti A, Dey RD, et al. Neuropeptides as regulators of airway function: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ede and the tachykinins [J]. Physiol Rev,1995,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