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气道阻塞的紧急处理(附4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10-25  浏览次数:416次

  作者:卢永彪 作者单位: 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关键词】 气道阻塞;急救

  气道阻塞会引起通气障碍,导致窒息,如不能及时解除阻塞,病人就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近两年来,笔者共抢救过4例,成功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14岁。因服磺胺类药物后面部水肿并呼吸困难半小时送来急诊。体格检查:R 28次/min,BP 13/8kPa,神志模糊,烦躁,面色紫绀,嘴唇及眼周组织高度水肿,吸气三凹征,吸气时头后仰并听到喉喘鸣。诊断:药物过敏,喉头水肿致气道阻塞。给予吸氧并立即用18号粗穿刺针行环甲膜穿刺(先后刺入2根),病人很快安静下来,呼吸困难缓解,紫绀减轻。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另10mg加入输液瓶静脉滴注;异丙嗪30mg 肌注。请耳鼻喉科会诊,准备做气管切开时,见患者呼吸转为平顺,已无紫绀,眼周组织水肿有所消退。考虑喉水肿已消,故未予气管切开。堵住穿刺针口观察1h,患者未再出现呼吸困难现象,拔除穿刺针。留院观察治疗1天,治愈出院。

  病例2,患者,女,2岁。因在喂米粥时患儿啼哭,发生误吸而导致呼吸困难,约20min送达我院急诊。体格检查:患者昏迷,面色苍白而紫绀,呼吸极度困难,吸气三凹征,右侧鼻孔口粘有一米粒。诊断:气道异物(米粒)。立即给予吸氧,置患儿仰卧位,头后仰,抢救者右手四指并拢置于患儿腹部,待吸气终末时,冲击式地按压腹部一次,然后等待下一次吸气末,再度类似按压,如此反复进行。在冲击式的按压过程中,不时见有米粒被气流从鼻孔和口腔冲出。约15min后患儿面色渐转红,呼吸困难减轻。继续按压,直至无米粒冲出,自主呼吸平顺才终止按压。约40min后患儿苏醒并哭啼。住院2天,治愈出院。

  病例3,患者,女,80岁。家人发现其在吃汤圆时突然停顿、憋气,不能说话,痛苦表情,手抓颈部,呼吸困难。接到呼救电话后,我们约10min到达现场。见患者神志模糊,烦躁并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手指伸入口腔。考虑气管异物,立即置患者仰卧位,头后仰,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以一手的掌根平放在其腹部正中线脐眼略上方,另一手放置在第一手背上,两手重叠,一起快速向内上冲击按压病人腹部,连续按压8次后,病人面色很快转红,呼吸转为平顺,检查口腔见有一汤圆团块,给予取出。约5min后患者清醒并能说话,抢救成功。

  病例4,患者,男,78岁。在进食当中突然咳嗽并说不出话,双手压胸部,呼吸困难。家人即送病人到当地卫生院急诊。因患者有长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当地考虑“心肌梗死”急转我院。到我院时患者心跳呼吸已停止,按常规给予心肺复苏术。在行气管插管暴露声门时,见声门下方有一肉团,用长镊钳夹取出。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很显然,患者是因气管异物堵塞窒息而死亡。

  2 讨论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喉阻塞,如过敏性或炎症性喉头水肿、咽后脓肿、喉肿瘤、喉异物、喉部外伤等,来不及行气管切开时,要果断及时行环甲膜穿刺,以建立一个新的呼吸通道,缓解病人呼吸困难或窒息。

  大部分患者多在家中发生气道异物阻塞,病情危急。以前认为,气道异物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小儿童[1]。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吃东西不当而造成的气管异物已越来越多见。对老年人气管异物阻塞的抢救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及时识别诊断,是否能分秒必争地进行就地抢救。气道异物常发生在进餐时,对于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发作而延误了抢救时机,本组病例4即为如此。所以,如果发现老年人在进食时突然不能说话,并出现窒息的痛苦表情,且用手按压住胸部或颈部,甚至用手指口腔时,应首先考虑食物阻塞气道,应立即就地给予抢救。

  对于气道异物的紧急处理,主要采用“腹部冲击法”又称为“余气冲击法”或“海氏法”。此为美国医生亨利·海默立克(Henry J Heimlich)发明的一种简便易行、不借助任何医疗设备、人人都能掌握的急救方法。本组病例2和病例3即是用此法而使患者获救。该法主要是利用冲击腹部,腹内压力瞬间增大,快速抬高膈肌,压迫两肺下部,肺内空气被迫排出,形成一股气流,使阻塞气管的异物上移并被驱出。

  如果能在民众中普及掌握这种急救方法,那将在危急中抢救更多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周继如.实用急诊急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27-7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