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内科胸腔镜在结核性胸膜炎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9-15  浏览次数:539次

  作者:雷怀定, 刘先军, 熊 畅, 涂明利, 罗国仕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呼吸内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镜

  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症,其诊断主要依赖胸水常规、生化、微生物及细胞学等并结合经皮胸膜活检进行鉴别诊断,但这些方法结果差异较大[1],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高,内科胸腔镜诊断胸腔积液疾病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2]。现将我科采用的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78例,男54例,女24例;18~73岁,平均49.3岁;病程20~98 d;其中左侧胸腔积液45例,右侧胸腔积液31例,双侧胸腔积液2例。患者经胸部X线检查、胸水实验室检查诊断:结核性胸膜炎40例,癌性胸腔积液12例,未能明确诊断26例。为再次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内科胸腔镜诊断。

  1.2 操作方法

  78例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胸腔超声检查,未见胸膜粘连和分隔,胸穿胸水常规均为渗出液,术前完成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及手术可行性评估。15例胸水较少患者术前2 h建立人工气胸,超声定位选择进针点后,向患侧胸腔缓慢注入空气200~300 mL,立即摄胸片观察气胸建立情况。

  内科胸腔镜检查在内镜室完成,患者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和地西泮10 mg,吸氧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患者取健侧卧位,切口选择第7~9肋间腋后线或腋中线,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切开皮肤1.5 cm左右,血管钳充分钝性分离皮下脂肪、肌肉,置入穿刺套管针,突破壁层胸膜至胸膜腔,退出针芯,将胸腔镜经套管送入胸膜腔,尽可能吸去胸水。术毕退出穿刺套管,原位置入20 F胸腔引流管接闭式引流瓶引流,切口缝合,固定引流管。

  胸腔镜检查一般沿胸膜腔前、上、后、侧、下顺序进行,但注意不要遗漏肺尖后部、侧背部胸壁、纵隔面肺根部、下叶膈面和切口周围胸膜,可疑之处应作胸膜活检3~4块,或常规脏、壁层胸膜各取3块,必要时在肋膈角深部毛刷涂片3张送检。以镜下见到典型的结核肉芽肿和(或)干酪样坏死和(或)抗酸染色阳性者即可确诊。

  2 结果

  2.1 胸腔镜活检结果

  表1 胸膜炎术前诊断与胸膜活检病理报告比较表1可见,78例患者术前诊断结核性胸膜炎40例,癌性胸膜炎12例,未能明确诊断26例,而胸膜活检显示结核55例,癌症20例,慢性炎症3例,二者存在诊断误差。

  2.2 结核性胸膜炎的镜下表现

  5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量多少不一,血性胸水12例,黄或淡黄色胸水者43例,吸净胸水后胸膜主要呈4种表现:⑴急性渗出性:7例患者胸膜表现为胸膜无光泽,血管模糊不清,片状或弥漫性充血水肿,3例表现为胸膜充血明显,壁层胸膜散在糜烂出血;⑵增生:22例患者胸膜分布有多少不一的粟粒样淡黄色或灰白色结节,少数病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瘤样增生结节;⑶胸膜粘连肥厚:14例患者有纤维条素沉积于胸膜表面,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厚薄不均,僵硬不易钳取,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有大量粘连带,呈片状、网状、膜状或条状,其中有9例患者有多房包裹形成;⑷胸膜粘连肥厚伴结节样改变:12例患者既有胸膜粘连肥厚表现又可见散在淡黄色样结节,6例可见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3]。

  2.3 术后情况与并发症

  78例胸腔积液患者监护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呼吸、血压,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变化,9例在壁层胸膜活检时诉轻度疼痛,但能耐受。术后有6例患者诉伤口疼痛,3例诉胸痛,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出现局部皮下气肿,拔管后很快消失。

  3 讨论

  大多数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起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结核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胸腔积液所致的局部症状。以往认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系胸膜对结核毒素过敏,但针式胸膜活检或胸腔镜活检证实80%结核性胸膜炎壁层胸膜有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故推测结核杆菌直接感染胸膜是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发病机制。胸膜表现为早期纤维素性渗出,继而出现浆液性渗出。由于大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胸膜,可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或广泛胸膜增厚,胸膜常有结核结节形成。本组镜下表现即发现结核病变胸膜并非都呈均一的弥漫性分布,一部分病变位于脏层胸膜和膈胸膜。

  内科胸腔镜虽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技术,但胸腔置管类似于胸腔闭式引流[4],较外科胸腔镜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须全麻、气管插管以及多切口,且可以直视胸膜病变,大大提高了胸膜炎病变的准确性[5]。我们使用的是前端可弯曲的电子内科胸腔镜,其硬质杆部易操作,前端可弯曲部分能多方向观察胸膜,大大减少了镜下盲区;检查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都能很好耐受,无明显不适和严重并发症,表明内科胸腔镜比较安全,诊断快捷,为原因不明或久治不愈的胸膜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但需注意的是,针刺胸膜活检也具有一定盲目性,钩取组织过少且局限,对于弥漫性分布的病变其阳性率可能较高,而非弥漫性病变则不一定能获得阳性结果,而且还有可能引起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及脏层胸膜破损而发生气胸[6]。同时为提高准确性,还应在胸膜的不同部位多处取材。

  【参考文献】

  [1]Diacon AH,Van de Wal BW,Wyser C,et al.Diagnostic tools in tuberculous pleurisy:a direct comparative study[J].Eur Respir J,2003,22(4):589-591.

  [2]Blanc FX,Atassi K,Bignon J,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medical thoracoscopy in pleural disease:a 6-year retrospective study[J].Chest, 2002,121(5):1 677-1 683.

  [3]童朝辉,王 臻,王 辰.内科胸腔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7,30(3):220-222.

  [4]张春敭,赵 松,李向楠.内科胸腔镜在老年人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4(3):347-348

  [5]于曙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的胸腔镜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 2005,19(1):10-11.

  [6]高兴林,陈正贤,郭纪全,等.内科胸腔镜在胸膜间皮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5,11(1):30-32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