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胸穿抽气对COPD并发稳定型气胸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9-17 浏览次数:452次
作者:尹义平,艾琳,朱建勇,陈功,郭光云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呼吸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胸腔穿刺;COPD;稳定型气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在我国成年人中约占3%,气胸是其常见并发症,治疗上主要有保守、胸穿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及手术等措施。当前,在临床上对于气胸患者,胸穿抽气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个别研究认为抽气时机与气胸患者的病程有着一定关系[1],但是关于延迟胸穿抽气对COPD患者并发稳定型气胸的疗效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65例病人均为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COPD并发稳定型气胸患者。所有对象在入院前1年来均曾行肺功能检查,COPD的诊断符合标准[2],反应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一秒率(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预计值、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分别在50%~70%、50%~80%、42%~52%之间;本次入院时气胸都经胸部X光检查证实,肺组织压缩30%~70%不等;把同时具备呼吸频率<24次/min、心率(60~120)次/min、血压正常、呼吸室内空气血氧饱和度>90%、两次呼吸间说话成句作为稳定型的判断标准[2]。
1.2 分组
采取前瞻性成组设计,按照入院单双日期,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2±5.3)岁,体重指数(26.7±2.4) kg/m2,FEV1/FVC(60±4)%,FEV1/预计值(65±3)%,RV/TLC(43±5)%,肺组织压缩程度(50±5)%;对照组35例中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7.2±6.4)岁,体重指数(25.8±2.1) kg/m2,FEV1/FVC(58±5)%,FEV1/预计值(60±3)%,RV/TLC(42±4)%,肺组织压缩程度(52±4)%。两组年龄、营养状况、发病前肺功能、肺组织压缩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方法
实验组在入院72 h后实施胸穿抽气,对照组在入院后2 h内进行胸穿抽气。住院期间若症状进行性加重,转化为不稳定型气胸时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或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吸氧,并针对肺部基础疾病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胸穿抽气时机对COPD并发稳定型气胸患者疗效的影响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需闭式引流及手术的人数明显降低,平均胸穿数明显减少,气胸吸收时间更快。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患者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侧肺复张、消除病因及减少复发。气胸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3]。一般对于肺组织压缩<20%稳定型气胸予以保守治疗,肺组织压缩>20%稳定型气胸患者则进行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主要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组织压缩重、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作气胸的患者。针对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时限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沈向理等[4]研究置管10 d破口不闭者应手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患者一般较原发性气胸患者年龄偏大,并且有肺部基础疾病,脏层胸膜破裂口愈合较慢,气胸吸收速度相对较慢,常伴有咳嗽等症状。当胸膜破裂口未愈合时给予胸腔穿刺抽气,随着肺复张及患者出现咳嗽等症状,脏层胸膜破裂口易再次破裂出现气胸加重,需反复行胸腔穿刺抽气,甚至行胸腔闭式引流或外科手术治疗。气胸患者肺组织破裂后的伤口一般为一期愈合,伤口的早期变化为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 d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并有肉芽组织增生[5],此时行胸腔穿刺抽气肺组织复张后伤口再次裂开可能性较前明显减小。
本研究发现,在COPD并发稳定型气胸时,若延迟至72 h后胸穿抽气,需闭式引流及手术的人数明显降低,平均胸穿数明显减少,气胸吸收时间更快,其可能的机制为延迟抽气可使肺组织持续被压缩,破裂口闭合促进愈合,当肺复张后可降低脏层胸膜破裂口再次破裂的机率。这说明在这类病人中延迟抽气疗效更佳,对病人更为有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一平, 叶又秦, 陈小可.自发性气胸465例治疗评价[J].中国综合临床, 2005, 21(6): 515-517.
[2]叶任高, 陆再英, 主编.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10-115.
[3]Tschopp JM, Rami-Porta R, Noppen M, et al.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tate of the art[J]. Eur Respir J, 2006, 28(3): 637-650.
[4]沈向理, 王兴贵. 首次发作原发性气胸手术时机探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4): 249.
[5]李玉林. 创伤愈合[A]. 见: 杨光华主编. 病理学[M]. 第五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