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9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8 浏览次数:513次
作者:沈美珠 作者单位:201500 上海,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
关键字:支气管哮喘93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轻症可自行缓解或者服药后缓解,部分中、重度病人需住院治疗。本文调查分析了我院2003~2006年支气管哮喘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情况以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水平及减少复发,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例,男43例,女50例,年龄19~85岁,平均48.6岁,病程3~56年,平均21年。幼年起病45例,成年起病48例,其中中度哮喘34例,重度及危重度5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中、重度哮喘的诊断标准[1]。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56例,明确过敏原9例,精神紧张1例,无明显诱因27例。并发症:并发气胸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予以吸氧、β2受体激动剂、氨茶碱,以及补液纠正酸碱失调、抗感染,2例进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54例应用地塞米松,剂量5~20 mg/d,32例应用甲基泼尼松龙(40~100 mg/d)。
1.3 治疗与转归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1]: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可缓解;好转:哮喘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或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本组临床控制41例,好转49例,无效转院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无死亡。住院天数1~45天,平均14.3天,复发病例9例,其中5例住院2次,2例住院3次,1例住院5次。
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哮喘反复急性发作,导致肺功能每况愈下,甚至威胁生命,全球每年有180,000人死于哮喘[2]。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增加趋势,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为0.75%~1.5%,儿童为0.11%~2.03%。本组成人发病占53%,幼年发病占47%。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有吸入变应原、感染、食物、气候改变、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本组呼吸道感染56例次占全部病例的60%。所以避免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预防哮喘措施。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对典型病例,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临床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应做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结合治疗后反应可以确诊。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气道炎症的药物、支气管舒张剂和特异免疫治疗,哮喘严重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 mg/d)或甲基泼尼松龙(80~160 mg/d),可短期内停药,地塞米松抗炎作用较强,但由于血浆和组织中半衰期长,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时间长,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者短期使用[3]。本组大部分病例应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其中54例应用地塞米松,占61%,而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占39%,高虹霞[4]通过对甲基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两种激素治疗老年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甲基泼尼松龙的疗效明显优于地塞米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应给予抗炎作用强、半衰期短的地塞米松,其抗炎作用为氢化可的松的5倍,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强,清除迅速,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时间短,仅为地塞米松的1/2,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显著影响。所以临床医生应该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本组较多应用地塞米松,可能与治疗习惯有关,本组无一例死亡,总有效率为97%,说明哮喘通过积极治疗是能够缓解的。但本组临床控制仅为44%,而且病程较长(14.3天),可能与大部分病例应用地塞米松与开始应用糖皮质激素剂量不够有关。本组15例开始分别应用地塞米松和甲基泼尼松龙5 mg和40 mg症状无好转,后加大剂量,哮喘缓解,本组1例由于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长达45天。
哮喘是能够缓解的,但由于不能彻底治愈而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以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本组复发病例9例,占近10%,其中1例1年中住院3次。所以应重视哮喘的预防,哮喘的预防应包括:(1)消除或避免产生变态反应和哮喘的各种因素;(2)早期诊断,及早治疗;(3)积极控制气道炎症及症状,防止病情恶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哮喘患者的教育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教育患者使其了解哮喘的本质、诱因、发作的信号、用药的种类及方法,特别要强调长期抗炎的预防性治疗[5]。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出的哮喘防治目标为:(1)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并维持最轻症状,甚至无任何症状。(2)防止哮喘急性加重。(3)尽可能使肺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4)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的能力。(5)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气流受限。(6)避免哮喘药物的不良反应。(7)防止哮喘死亡,降低哮喘病死率。为了提高哮喘的疗效,实现GINA提出的治疗目标,必须重视哮喘的预防治疗。其中正确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ICS合并吸入长效β-受体激动剂、ICS合并茶碱类药物和ICS合并白三烯受体修饰剂至关重要。
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和依从性。许多研究表明,哮喘治疗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患者对哮喘病的认识不足和依从性差。具体表现是:(1)没有认识到哮喘是呼吸道慢性疾病,像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一样需长期用药,过早的停药和间断用药常导致哮喘反复发作。(2)对病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没有及时增加治疗药物或剂量,导致哮喘急性加重。(3)不知道ICS和口服激素不良反应有明显的不同,恐惧ICS,过度依赖短效β受体激动剂(SABA)控制症状,结果掩盖病情导致哮喘重度发作和SABA的严重不良反应。实际上,<1000 mg的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几乎没有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副反应。(4)不能正确使用各种吸入装置,使吸入治疗的疗效不能充分体现。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指导,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实现哮喘的防治目标[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 邓伟吾.哮喘急性重危发作救治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26-28.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53-1654.
4 高虹霞.两种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06,21(20):1494.
5 朱元珏.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5-876.
6 文仲光.如何实现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5):36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