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01-21 浏览次数:622次
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作者:顾丹瑜 【关键词】 呼吸机 随着呼吸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治疗作用已受到重视。由于呼吸机可对生理功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重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于2002年7月~2004年11月对53例危重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患者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8~87岁,平均67岁。其中呼吸衰竭3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15例,心功能衰竭5例,其他3例。通气时间4~166h,平均42h。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Newport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根据病情选择,主要有辅助/控制通气(A/C)、A/C+呼气未正压(PEEP)方式通气、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SIMV+PEEP。2 观察与护理 2.1 常规观察与护理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24h连续动态HR、P、R、BP、ECG、SaO2的变化,每日4次测量体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严密观察患者口唇及四肢色泽、温度的变化,同时注意胸廓的起伏、节律,颈静脉怒张程度及神志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 2.2 机械通气监测 机械通气时,应根据病情、血气分析的结果等随时调节呼吸机各参数。严密观察机器的运转情况及各项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时应更换其他呼吸机或应用简易呼吸器,维持通气给氧,保证患者的安全。密切观察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能否与呼吸机保持同步,若有人机对抗,应检查是否痰液阻塞或通气量不足等,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若患者呼吸强且快与机器不能同步,应适量使用镇静剂或肌松药,以控制通气。 2.3 人工气道的固定 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是保持有效通气的关键。备两条长25cm、宽2.5cm的胶布,各将其一头撕成两条至15cm处。操作方法:一人固定导管,并将其移至一侧嘴角,另一人将宽头固定于插管侧耳垂前,并将胶布撕开的口与嘴角对齐后沿插管根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牢牢环绕后粘至另一侧面颊及耳垂前,以此法固定第二条胶布是固定牢固的关键。并记录插管的深度,在气管导管上划线作标记,定时检查,班班交接。胶布每天更换,潮湿后及时更换,以防松开发生意外。 2.4 充分湿化气道 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湿化、加温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造成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加重呼吸道阻塞。湿化疗法是机械通气疗法中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1]:(1)调节呼吸机湿化器温度为30℃~35℃,及时添加湿化液(灭菌纯水),使湿化罐内水量恰当尤其要防止水蒸干,以保持呼吸道一定的温、湿度。(2)气管插管内直接滴注湿化液:0.9%氯化钠液+抗生素+α-糜蛋白酶等,每次1~2ml,在患者吸气时缓慢注入。湿化根据病情和痰液黏稠度调整,如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表明湿化满意;分泌物呈厚块黏稠,则湿化不够,一般24h湿化量以200ml为宜。 2.5 有效地排出痰液 吸痰是人工气道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应遵守“有痰必吸,吸必彻底”的原则。为了促进痰液的排出,机械通气的患者每2h翻身1次,对侧卧90°有困难者,可以从仰卧左侧卧45°仰卧右侧卧45°交替翻身,用软垫保持体位,同时用手掌面呈杯状叩击背部,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利用手腕的力量,使痰液松动容易排出。吸痰效果要确切,确保气道通畅。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为避免缺氧,可在吸痰前后吸纯氧3min[2]。 2.6 呼吸道感染的控制 (1)加强口腔护理,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并观察口腔黏膜的完整性。(2)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一换,同一根吸痰管应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后吸口鼻腔内分泌物,绝不可以重复进气道。可定期作细菌培养,以便对症治疗。(3)吸引器的导管及引流瓶、呼吸机的螺纹管每天消毒。冷凝水收集瓶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冷凝水及时倾倒,以防反流入患者的气道。(4)病室内空气消毒每日2次,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7 心理护理 对神志清楚的患者使用人工呼吸机治疗时因不能发音,患者希望有明确的表达方式主诉日常生活的需求及病情,能与他人交流信息。若需求不被理解,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发生情绪波动、烦躁,甚至拒绝治疗,或将气管插管拔出等。医务人员应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尝试各种方法,如通过写字、手势、画图板或卡片等方式与患者交流[3]。交谈前可通过家属了解情况。交谈时可一方面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看待人生;另一方面,让患者了解外面的信息,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或读他感兴趣的书报、杂志等。同时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交流,良好的亲情能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安慰。沟通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增进护患关系,并有助于建立治疗性的人际关系。有效地沟通可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对53例气管插管患者的监护与科学管理过程中,监护有效、治疗与护理得当,本组无一例因人工气道管理不善而窒息或死亡,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抢救成功率。【参考文献】 1 弓玉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11):1043. 2 江东红,曾清.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8. 3 赵蕾,周庆红.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