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肺部感染的调查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0-01-22  浏览次数:619次

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肺部感染的调查与护理作者:耿连霞 王伯丽    作者单位: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    【关键词】  呼吸机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呼吸功能不全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患者进一步救治赢得了时机,但长期应用机械通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接受呼吸机治疗比较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和病死率均较高。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有14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通过对呼吸道的管理、加强营养和加强基础护理,减少肺部感染导致的死亡,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4年共收治318例需机械通气抢救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144例,占45.3%。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58.7岁。其中外科大手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者10例,创伤性休克9例,COPD、哮喘、ARDS共98例,重度颅脑损伤7例,感染性休克8例,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2例,急性肉毒素中毒2例,重症肌无力5例。  1.2  VAP诊断标准[1]  机械通气48 h以上,具备以下2项以上表现,即诊断VAP。发热,T≥38 ℃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 ℃;外周血WBC>10.0×109/L或<4.0×109/L;脓性呼吸道分泌物,涂片见WBC>25个/SLP,磷状上皮细胞<10个/LP,培养出潜在的呼吸道病原菌;胸片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  1.3  呼吸机选择及工作方式  本组144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根据患者自主呼吸情况给CMV、SIMV、ARDS者加PEEP应用,机械通气时间2~21 d,平均9.5 d。  1.4  结果  本组144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原发病114例肺部感染控制满意,成功撤机。死亡或家属主动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0例。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翻身、叩背 每2小时翻身1次,危重患者可以从仰卧→左侧位45°→仰卧→右侧位45°交替翻身。在翻身的同时用手掌卷曲成杯状叩拍患者的背部,重点叩拍需要引流的部位,最好沿着支气管的大致走向由下往上叩拍,自边缘到中央顺序进行,翻身、叩背后吸痰。  2.2  营养支持  机械通气期间积极、适当补充营养,能改善呼吸肌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概率[2]。营养的补充,采用消化道和静脉相结合的途径,因单纯的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从而加重感染,肠内营养主要给予鼻饲安素、能全素等,肠外营养时注意静脉输入氨基酸应和葡萄糖、脂肪乳同时输入,以足够的热量保证氨基酸充分发挥合成蛋白质作用。本组每日供应热量达188 KJ/kg~230 KJ/kg,蛋白质1.5~2.5 g/kg。  2.3  口腔护理  溶液选择:3%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时,要将气管套囊封闭,以防口咽的分泌物及清洁液进入气管3次/d~4次/d,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口腔霉菌感染、黏膜溃疡等。  2.4  病室要求  病室要空气清新,经常通风,避免对流风,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为宜。病床、床头柜、地板每日以“84”消毒液擦拭,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30~60 min/次。  2.5  吸痰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坠积而发生肺不张、肺炎,痰液处理至关重要,吸痰管的选择,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吸引负压过大,造成肺不张、低氧血症,也增加创伤危险。若过细,吸痰不畅。吸痰管应比气管导管长2~3 cm,保证能吸出气管、支气管中的分泌物。吸痰管硬度要适中,过硬容易损伤气管黏膜,过软易被吸扁而影响吸引。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每个患者准备一套吸痰盘,准备多根无菌吸痰管,吸痰用的无菌贮水瓶也要准备2个,分别供吸气管和口鼻部使用,吸痰前应纯氧吸入1 min~2 min,吸引负压以≤-50 mm Hg(-6.7 kPa)为宜[3]。将吸痰管伸入气管导管,边旋转边吸引,直至气管、支气管内,动作一定要轻柔,每次吸痰≤15 s,切忌长时间吸引,以免发生缺氧。吸痰后再用纯氧吸入1 min~2 min后再把吸入氧浓度调到吸痰前水平,在吸痰时要先吸口腔鼻腔分泌物。再吸气管。  2.6  气管导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要牢靠,避免导管上、下滑动,损伤气管黏膜。导管套囊适当充气,压力不要过高,压力过高可影响气管黏膜的血液供应。气管切开口周围纱布更换2次/d,如有污染随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检查创口及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湿疹,使用金属导管者每4小时清洁内套管一次,煮沸消毒。  2.7  气道的湿化、雾化、冲洗  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作用,呼吸机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后,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加之机械通气往往增加通气量,必然造成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因此,对气道进行有效的湿化、雾化、冲洗非常重要。气道干燥,痰液过稠不易吸出时,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 ml~5 ml湿化液,再行吸痰,可间断反复多次冲洗,但一次冲洗时间不要过长。调节加温湿化器的温度,使吸入气体的温度维持在32℃~35℃,不宜≥40℃[4]。雾化吸入雾化液可根据医嘱选祛痰剂、支气管舒张剂等,可使痰液变稀、气道松弛而利于吸出。雾化吸入时间:15 min/次~20 min/次,2~4次/d,雾粒大小决定它在呼吸道中沉降的深度,能起到湿化作用的雾粒直径为3~6 μm[5]。雾化吸入,使局部药液浓度增加,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避免形成痰栓,可预防和减少肺部继发感染。  2.8  呼吸机的消毒  凡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均应消毒,呼吸机也应定期消毒。呼吸机主机外部可用湿纱布轻轻擦拭,放入室内用紫外线照射,呼吸机管路最好采用一次性呼吸回路,湿化器清洁晾干后熏箱消毒。2次/周清洗空气过滤网,每日更换湿化水并随时添加,保持积水器处于较低水平及时倾倒,以免影响潮气量及积水倒流而致肺内感染。  2.9  心理护理  一般来说,患者的心理状态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而趋于稳定,对于身体曾陷于极限状态的患者来说,心理方面的安定要较身体方面的恢复晚些,即在身体的循环、呼吸状态趋于平稳时,却会出现谵妄、抑郁、兴奋、不安、拒绝治疗等异常心理、行为反应,从而影响治疗处置,甚至引起病情恶化。对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等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到患者床边与其沟通,可能通过患者的表情、手势、口形来判断患者所要表达式的意图,以及在纸或手上写简单的文字进行交流,向患者解释一些现阶段发生的问题及疾病的发展方向,减轻患者的恐惧和孤独感,以增强对治疗的自信心。3  讨论    应用呼吸机治疗期间,常出现许多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增加气道阻力和呼吸功能的消耗,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通过对14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道的管理是决定机械通气是否有效及顺利撤机的关键,通过加强对人工气道的湿化、雾化、冲洗,促进气管及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防止气道阻塞及肺不张;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给患者翻身、叩背到位,促使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概率,因此值得护理人员重视。  3.1  VAP的易感因素  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时气道开放,呼吸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防御机能受损,自身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同时清除细菌的能力降低。气管插管及气囊对呼吸道黏膜压迫,使其完整性被破坏,屏障作用下降。口咽部、胃肠寄殖菌通过移位繁殖,造成VAP的发生。气管切开4 d以上54%的患者发生继发性肺炎。患者住在重症监护病房,因隔离措施有限,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另外患者需要多种仪器和管道的连接监护及吸痰等操作,病原体容易通过管道、医护人员的操作等媒介得以传播,下呼吸道感染率随之上升。机械通气时间越长,VAP发生的危险性越高[6]。  3.2  脱机时机选择  患者一般情况好转,神志清楚,感染控制,循环平稳,营养状态和肌力良好。呼吸功能明显改善,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降低机械通气量,患者能自主代偿。呼吸参数:肺活量>10~15 ml/kg体重,自主潮气量>5 ml/kg体重,FiO2<0.40时,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7]脱机后监测动脉血气分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收缩压升高或降低20 mm Hg以上,或舒张压升高或下降10 mm Hg以上;脉搏>110次/min,自主呼吸频率>30次/min,PaO2<60 mmHg, PaCO2>55 mm Hg,应立即恢复机械通气。  3.3  对气道湿化、雾化的注意事项  为维持正常的呼吸道黏膜的功能,湿化液宜用生理盐水。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处于失水状态[8],所以,必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入量,痰液粘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如果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没有结痂或黏液块吸出,说明湿化满意;如果痰液过分稀薄,且咳嗽频繁,吸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需经常吸痰,这提示湿化过度,应适当减少湿化量。给患者雾化时,要注意有的呼吸机的雾化气流来源于所调潮气量以外的部分,在雾化时实际供给患者的潮气量大于所调的潮气量,长时间应用可造成过度通气,因此在应用雾化吸入时要适当减少预调的潮气量。另外,一般呼吸机的雾化装置均采用随着患者的吸气而喷雾,使用时可适当增加吸气时间,使雾化效果更满意,雾化器需定期消毒更换,以减少感染。【参考文献】  1 蔡少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566567.  2 吴晓冰,潘瑶,伍慧仪.BiPAP在撤机困难患者脱机中的应用和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  3 孟宝珍.气管内吸引的负作用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3.  4 宁志芳主编.现代呼吸机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39.  5 王保国主编.实用呼吸机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5.  6 吴乃君,常娅洁,高岗,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护理学杂志,2000,15:643.  7 王保国主编.实用呼吸机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3.  8 俞森洋主编.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8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