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的监测护理
发表时间:2009-12-29 浏览次数:632次
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的监测护理作者:刘喜文 尼春萍 郝璐 【关键词】 呼吸机;呼吸衰竭;监测1临床资料 自2000年来我院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治疗呼吸衰竭患者116例(男89,女27)例,年龄42~83(62.5±8.6)岁. 其中严重创伤66例,脑血管意外30例,中毒4例,心肺功能不全10例,其他6例. 应用鸟牌8400型呼吸机、纽邦200型呼吸机辅助呼吸,参数设置:潮气量为500 L/min,通气量40~60 L/min,吸呼时间比1∶1.5~2,FiO2为0.4~0.5,调整吸气压为2 kPa. 插管时间2~60(38±8.6)d,经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后,神志恢复. 血气监测结果: 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在正常范围内,存活3 d以上者96例,占83%.2监测护理 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需要专人监护,严密观察其治疗反应与病情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及时解除患者的呼吸道梗阻,纠正低氧血症,可减轻对患者的继发性损害,为进一步治疗及监护创造有利条件. 每次吸痰前应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和过度充气,给纯氧气吸入1~2 min,以保证足够的SaO2[1]. 由于不能关闭喉门,致使咳嗽能力减弱,吸痰前、中、后注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者如有不适,应停止操作,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合并颌面部严重创伤的患者,由于咽部分泌物产生增多且不易吸出,很容易造成窒息,在清理咽部分泌物和血液的同时,行气管切开术,插入带气囊的气管导管,以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并给予充分给氧,保持较长时间的呼吸道通畅,维持FiO2. 气管插管导管末端采用三通导管者,进行气管内吸痰或滴注药物时,不需停用呼吸机,不影响FiO2,故在吸痰前不必吸入1 min的纯氧[2]. 监测心电变化,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各通气参数是否符合患者情况,是否需要调节. 使用呼吸机20~30 min后或者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的监测,为呼吸机的调试提供依据. 及时、正确地湿化、雾化呼吸道,将具有解痉、抗感染、稀释黏痰功能的药物送到终末气道. 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室内温度18~22℃,相对湿度50%~60%.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监护过程中通气良好的表现是:安静,生命体征平稳,胸部呼吸动度适度,末梢循环良好. 机械通气的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对营养的需求更高,营养支持既能为患者提供能量,还能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以减轻患者的呼吸负荷,达到减少机体组织丢失蛋白的目的[3]. 每日热量8368 kJ左右,鼻饲饮食效果不佳时,可给予患者静脉补充营养,营养支持过程中注意电解质的平衡,及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插管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为了避免患者清醒后自行拨管,必要时在插管后约束患者双上肢,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否则,患者自行拨出带有充盈气囊的导管,会造成气道的损伤,加重病情. 对清醒的患者,插管前、中、后应向其说明插管术可能出现的有关情况. 在使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多巡视关心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对症护理;对发音障碍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多与患者沟通,了解躯体和心理的反应,采取有效的沟通方法,如:手势、眼神、摇铃等来表达意图,避免由于沟通障碍而出现的烦躁心理,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参考文献】 [1] 刘喜文,张茹英,尼春萍,等. 多发性创伤患者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护理[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6):556. [2] 刘喜文,高建新,钟月霞,等. 严重创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2):104-105. [3] 俞森洋. 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