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西利宾胺片防治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995次

作者:张哲,孙辉,温东宇   

作者单位:132001吉林省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  

【关键词】  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如治疗不当常导致不规律化疗,进而影响抗结核治疗效果。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加用保肝药物是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方法之一。我院于2000~2003年应用西利宾胺防治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文共选择病例277例,均为确诊的肺结核初治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正常,表抗阴性,既往无肝病史。按登记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9例,男102例,女37例,年龄15~65岁,平均44.3岁。对照组138例,男100例,女38例,年龄16~70岁,平均43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肺结核分型比例相近。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化疗方案中均含H、R、E(S)、Z(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S:链霉素、Z:吡嗪酰胺)。疗程6~12个月。治疗组全程服用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西利宾胺片100mg,3次/d。对照组服用护肝片4片,3次/d。       1.3 肝功能检查 治疗第1天检查肝功能与表面抗原。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1次,如果出现异常半个月复查1次。      2 结果

  治疗组139例发生转氨酶升高7例,发生率为5%,升高幅度在50~105U之间,此7例病人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g/d静脉点滴,肝功能均在1~2周内恢复正常,完成抗结核治疗。对照组138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32例,发生率为23.2%,升高幅度在80~265U之间,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χ 2 =23.73)。      两组发生肝损害时间多在抗结核治疗4周以内,以后逐渐减少,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损害发生时间(略)

  3 讨论

  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主的化疗方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案,但3种药物都对肝脏有一定影响,易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从而影响抗结核治疗。西利宾胺是水飞蓟素与葡甲胺盐合成制成水溶性衍生物,为第二代水飞蓟素制剂,显著提高了人体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吸收速度,能有效稳定肝细胞膜,加速肝脏解毒能力;清除自由基,抑制有毒物质引起的肝脏内脂质过氧化;刺激蛋白生物合成,促 进肝损伤后细胞再生;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治疗组发生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23.2%,两组比较有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西利宾胺可以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较适合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加以应用。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