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2-05-02  浏览次数:548次

  作者:何丽婵,刘晓加,徐武华  作者单位:1.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生学院,广东 广州; 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 3.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 and ischemic stroke and correlation factors.Methods 86 strokes and 88 agematched control group were check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on the carotid arteries, the levels of IMT in the average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observed,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 and ischemic stroke.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plaque group and nonplaqu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ultrasonic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plaque, 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 of serum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LDL, and thicker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of carotid artery were found in the stroke group. Age, hypertension, diabetesand and hsCRP levels were higher in the plaque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nonplaque group.Conclusion Carotid IMT, hsCRP, and LDL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schemic stroke, it could be used to forecast the onset of CAS.

  Key words:ischemic strok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hsCRP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 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受到普遍的关注[1],但CAS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如何引起缺血性卒中仍不明确。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危险因素与CAS密切相关,但也有理论认为CAS可能另有成因[1]。笔者对86例缺血性卒中及88例其他部位AS的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探讨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缺血性卒中组 2005年9月~2007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 其中男59例,女27例, 年龄45~86岁, 平均年龄(70±9.6)岁,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5例(5.4%)患者同时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其中2例实施了颈内动脉支架放置术。其中新发梗死51例(59.3%),再发梗死者35例。

  1.1.2 对照组 88例,其中男44例,女44例,年龄41~89 岁,平均年龄(67±10.9)岁,为同期住院的患者。其中冠心病79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9例,符合DSMⅣ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行头部CT 或MRI检查排除了脑梗死,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指标 目前公认的AS危险因子[3],包括年龄、体质量,采用高敏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sCRP,同时定量检测各种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是否伴发高血压和糖尿病。

  1.2.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 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多普勒超声仪(VIVID7型),常规检查双侧颈总动脉。检测指标主要包括:①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的颈动脉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带被一低回声或无回声带分离,两线间距离即为IMT,正常值<1.0 mm,如1.0 mm≤IMT<1.5 mm为增厚;如局部隆起增厚,并向管腔内突出,且IMT≥1.5 mm,视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按以下公式:平均IMT=(左颈总动脉IMT+右颈总动脉IMT)/2,计算出平均IMT。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缺血性卒中组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比较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2 缺血性卒中组与对照组IMT、斑块检出率比较

  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缺血性卒中组的颈总动脉IM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血性卒中组86例中有73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对照组88例患者中有58例存在斑块,检出率为66%。缺血性卒中组的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缺血性卒中组、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与无斑块组比较:*P<0.05,**P<0.01

  2.3 CAS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

  根据颈总动脉IMT≥1.5 mm,局部隆起增厚,并向管腔内突出,视为斑块形成,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发现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与无斑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斑块组的hsCRP水平与无斑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C、HDLC、LDLC在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3 讨 论

  CAS是心脑血管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和显著的相关性[4],并且颈动脉IMT已成为预测未来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性的参数之一。本研究探讨了CAS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CAS的相关危险因素。

  颈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是了解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ARIC运用随机、双盲的方法给予2 334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其颈动脉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并随访这些患者5年内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发现颈动脉IMT增厚或斑块形成者,其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的高血压患者[5]。本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组的颈总IM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颈总IMT增厚与发生缺血性卒中有一定关系,IMT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指标。同时,缺血性卒中组86例中有73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对照组88例患者中有58例存在斑块,检出率为66%。缺血性卒中组的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能通过导致管腔狭窄而发生缺血性卒中或由于斑块成份脱落致栓塞。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健康人群中hsCRP浓度的升高同其后发生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sCRP增高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性相关。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6]:hsCRP被公认为是炎症的急性时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标,认为hsCRP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较强的预测因子。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重新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后发现斑块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而TC、HDLC、LDLC、TG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提示hsCRP可能有更高的敏感性,更能预测不良的临床情况。前瞻性医师健康研究提示,高水平的hsCRP使中风的危险性增加2倍,并独立于肥胖、高血脂、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是较敏感的缺血性卒中预测因子[7]。

  本研究结果表明,hsCRP、颈动脉IMT在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组的hsCRP水平也显著高于无斑块组,而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亦密切相关,推测hsCRP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

  施仲伟等发现年龄是CAS发病机制中几乎唯一的危险因子[8],但后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血压、糖尿病和血脂与CAS的关联性[9]。本研究中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与无斑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血压、血糖是影响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血脂在AS和动脉斑块形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本研究并未发现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明显相关性。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存在不同于其他部位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特病理机制,如局部特殊的血流动力学。大样本、多中心的随访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CAS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 34(5):257-258.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380.

  [3] 杨永祥,胡大一.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一)[J].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杂志,2004,2(5):317-319.

  [4] 邵燕,章成国.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2):36-38.

  [5] CHAMBLESS L E, HEISS G., FOLSOMA R, et al. Associ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t with carotid arterial wall thickness and major risk factor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J]. Am J Epidemiol, 1997,146:483-494.

  [6] 许红.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相关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4):273-274.

  [7] RIFAI N, RIDKER P 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 novel and promising marke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Clin Chem, 2001, 47(3):403-411.

  [8] 施仲伟,沈蓓蓓,沈戈,等.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1996, 35(1):25-27.

  [9] PARK J H, KIM W H, KIM J H, et 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korea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Diabet Med, 2006, 23: 1377-13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