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腹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贲门癌80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990次
贲门癌是一种发生于食管与胃交界处的恶性肿瘤,由于贲门食管通向胃的开口这一特殊解剖位置,使其在发生癌变时并不易产生梗阻[1]。尤其在癌变的初期癌组织的体积较小,因而缺乏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能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往往到疾病的后期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时患者才会就医,而此期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有研究报道显示,近30年来,胃癌总的发病率在持续下降,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贲门癌发病相对地有所增加[2]。因此积极探索贲门癌的有效治疗措施是目前临床的主要任务。选择贲门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经上腹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收入的贲门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36例,年龄45~78岁,平均(67±6.5)岁。组织学分类高分化腺癌有62例,低分化腺癌5 例,黏液腺癌13例。本组病例术前均经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贲门癌。
1.2 手术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位,并给予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在患者上腹正中部位做切口,逐层切开腹壁,并用腹部撑开器将切口撑开。开腹成功后,由远及近的对病灶进行探查,判断该部位肿瘤是否能够成功切除,若肿瘤已局限侵及胰腺、脾实质,无法进行切除,则行胰体尾及脾脏联合切除术;若能切除则视肿瘤侵犯范围对胃进行切除,上框架悬吊拉钩,充分显露膈下及上腹部,切开胃结肠韧带,沿横结肠系膜前叶向上剥离至胰腺下缘,游离结扎胃短动脉,清扫脾门淋巴结,沿胃网膜左动静脉进行分离,尽量显露,在其根部结扎、切断,清除第4组淋巴结,沿脾动脉向腹腔干游离,清除脾动脉末端处淋巴结。切断食管,重建消化道。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3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7.5%,治疗过程中有1例低分化腺癌患者因肿瘤扩散严重出现死亡(1.3%);肿瘤切除率为91.2%(73例),其中全胃切除4例,脾切除5例,胰尾切除3例,机械吻合61例;术后出现心率失常2例,切口感染3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有12例患者出现胸痛、上腹部灼痛等症状,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3%;3年内死亡病例12例,3年生存率为85.0%。
3 讨论
贲门是一个特殊的解剖部位,是食管通向胃的开口,组织学上食管的鳞状上皮与胃的柱状上皮在此截然分界,此处最易发生食管与胃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即贲门癌。统计资料显示贲门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主要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3]。而且本病发病初期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轻度食后饱胀,消化不良,或心窝部隐痛等,症状无特异性,因此不能引不起患者的重视,一直到出现吞咽困难加重的征象才会去医院就诊,这也大大增加了贲门癌的死亡率。
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术仍然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为其组织学为腺癌或黏液腺癌,放射治疗几乎无效,化学治疗效果也甚微。近年来上腹部正中切口应用逐渐增多,笔者认为此切口除具有不开胸、创伤小、对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干扰轻的优点外,还能够彻底的对腹腔淋巴结进行清扫,并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显示本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仅为 21.3%,而且从远期生存率上来看经上腹正中入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年限,本组80例患者3年生存率高达 85.0%。综上所述,经上腹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贲门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林 艇,蓝 斌,谢春发,等.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1,40(14):2623.
[2] 韩广森,李保东,张 健,等.贲门癌经上腹正中8路手术方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10.
[3] 徐越超,陈 岩,李春辉,等.贲门癌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1,54(1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