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老年抑郁症的认识进展

发表时间:2012-05-21  浏览次数:612次

  作者:汪春运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三科

  【关键词】 抑郁症

  在社区老人(65~100岁)中,抑郁症患病率男性27%,女性44%;在基层护理诊所看病的老人,抑郁症患病率5%~10%[1];在家庭护理,护理之家和综合医院住院的老人,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4%。还有许多抑郁症状不符合DSMIV重性抑郁症诊断标准,如心境恶劣、居丧和伴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约为重性抑郁症的2倍[1]。

  1 病因

  11 多巴胺 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单胺氧化酶B型活性增加,导致多巴胺降解增加,加上多巴胺D1和D2受体的大量减少,导致多巴胺能传导降低,故50~60岁又是一次单相抑郁症的发病高峰。

  12 VitB12 VitB12涉及一碳传递(甲基化)反应,为产生单胺递质所必需。当Vit B12缺乏时,单胺递质产生下降,可致抑郁[2]。Penninx等[2]发现,VitB12缺乏的老年妇女比不缺乏的老年妇女患抑郁症的机率高1倍。这在重性抑郁症较明显,而在轻性抑郁症则不明显。

  13 心力衰竭 有心力衰竭的抑郁症患病率比无心力衰竭的高(37%∶26%)[3],提示心力衰竭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3],这可能与心源性脑缺血有关。

  14 糖尿病 再分析发现,伴糖尿病的抑郁率是不伴糖尿病的2倍,提示糖尿病增加抑郁症患病率。这可能是糖尿病阻滞了糖代谢,影响脑能量代谢,导致三磷酸腺苷缺乏,环磷酸腺苷形成不足,致抑郁。

  15 脑血管病 中风病人中约40%患抑郁症。原因有二:一是对中风的心理反应;二是脑缺血的直接后果;后者似比前者更重要[4]。断面交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患病率在血管性痴呆病人为31%,阿尔茨海默病病人为20%,认知正常老人为13%。血管性痴呆病人的抑郁症状率高可能与脑缺血有关。

  16 功能障碍 慢性内科疾病可损害老人的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此时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生率[5]。

  2 临床特征

  21 易感症状 老年抑郁症倾向有退缩和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绪不良[6]。一旦出现快感缺失、精力不足或其他躯体主诉,应考虑老年抑郁症的可能性[4]。

  22 认知 老年抑郁症病人的执行功能比年轻抑郁症病人或无抑郁症老人差,说明老年和抑郁都损害认知[3]。血管性抑郁的认知损害比非血管性抑郁明显,其中语言流畅性和命名损害较多,阻滞较重,残疾也较明显[4]。

  23 自杀 老年抑郁症的死亡率是无老年抑郁症的15~20倍[3],在感到“此生虚度”的女性中,3年病死率是无该感受的3倍(43%∶14%)。促进自杀的其他因素尚有健康感差、睡眠质量差和缺乏知己[3]。

  24 就诊不足 病人对抑郁症缺乏认识,对患“抑郁症”感到耻辱,或因太抑郁、太绝望,故就诊率较低[4]。对 9 585例老人的一项调查表明,抑郁和焦虑障碍老人接受护理不足。尽管抑郁症老人在前一年内几乎都去看过基层护理医生,但只有8%看过精神科医生,1%到过精神科急诊[4]。

  3 诊断

  31 诊断困难 妨碍老年抑郁症诊断的因素有:(1)老年抑郁症的兴趣减退比心境低落明显,常被误认为是正常老化的结果[6]。(2)基层护理医生怕揭开病人的情感或心理应激因素,以致在门诊有限的10~15 min内无法解决[4]。(3)老人常伴致抑郁的内科疾病和(或)服致抑郁的药物,这些疾病或药物更能吸引基层护理医生的注意,以致忽视了老年抑郁症的存在。

  32 致抑郁的内科疾病 包括(1)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卒中、脑外伤、痴呆和多发性硬化;(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柯兴氏病和糖尿病;(3)其他。如慢性肺病、睡眠窒息和风湿性疾病。

  33 致抑郁药物 包括皮质类固醇、酒精、苯二氮草类药物、麻醉药和其他中枢抑制药、左旋多巴、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或β受体阻断剂)和某些抗癌药。

  34 血管性抑郁症 血管性抑郁症比起非血管性抑郁症的年龄大,起病晚,抑郁家族史少、情感更淡漠[4],激越和内疚感较少[6]。血管性抑郁症按血管性痴呆的类型分:Ⅰ型是单次皮质梗死后抑郁症,对应于梗死性痴呆。症状类似于原发性抑郁,常有抑郁既往史,伴有右侧皮质损害的还可有抑郁家族史[4];Ⅱ型是皮质下梗死性抑郁症(老年血管性抑郁症),对应于多发性皮质下腔隙性梗死和宾斯万格(Binswanger)病。症状以淡漠居多,抑郁既往史和抑郁家族史少;Ⅲ型是多发性无症状性脑梗死性抑郁症,对应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35 排除居丧 按照DSMⅣ,在配偶死后至少2月内出现重性抑郁综合征,不考虑为重性抑郁发作,而称之为“居丧”。但如抑郁症严重、有无价值感、精神运动性阻滞和自杀观念,也可考虑为抑郁发作[5]。

  居丧作为生活事件,就能否定重性抑郁症的诊断,而离婚、经济崩溃或家庭毁灭也作为生活事件,却不能否定抑郁症的诊断。居丧促进反复发作性惊恐发作,此时惊恐障碍诊断成立。居丧时出现左胸压榨性痛,冠心病诊断照样成立,唯居丧时出现抑郁,则重性抑郁症不成立,这从逻辑上难以说的过去。故有人主张,到DSMⅤ时,应排除“居丧为反应性抑郁症”的看法[6]。

  4 躯体功能

  41 卒中 对1 703例受试者随访13年,有抑郁史的卒中危险性是无抑郁史的26倍[3],提示抑郁增加卒中危险性。这可能是抑郁症的精神运动性阻滞导致血流减慢,促发卒中。当卒中伴抑郁时,利用康复服务不足[3],对卒中恢复不利。

  42 心脏病 在急性心肌梗死1年内,患抑郁症的心脏病发作比不患抑郁症的增加(31%∶24%,P=003)[3]。机制可能是抑郁症的交感神经张力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吸烟、服药依从性差和康复期间纠正不良健康习惯的能力差所致。当交感神经张力增强时,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增加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促进血栓形成,易感心律失常、室性颤动和心脏病猝死。当HPA轴功能亢进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升高,增加心率和动脉压;皮质醇升高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促进心律失常发生[7]。

  43 糖尿病 抑郁症患者控制糖摄入的能力差,故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差,从而恶化糖尿病。有终生抑郁史的1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能力比无终生抑郁史的差(P<005)。

  44 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双侧关节慢性炎症为特征;而骨关节炎是“磨损性和撕裂性”疾病,以单侧关节局部炎症为特征。急性抑郁症升高白细胞介素6,后者激动T细胞,促进风湿性关节炎炎症,对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影响比对骨关节炎的影响更大[8]。

  45 降低躯体功能 一项研究观察了1 286例>65岁的老人达4年之久,结果发现,流行病学研究抑郁量表分值高者比分值低者的躯体功能明显减退,提示抑郁症降低了躯体功能[9]。这可解释抑郁症的生活质量低,保健消费高,看病、会诊和化验率增加、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延长[5]。

  46 增加功能残疾 功能残疾是指因躯体或精神问题而致每日活动的困难。抑郁症引起的功能残疾与慢性躯体疾病的类似,甚至更重。机制是精神运动性阻滞减少了躯体和社交活动[10]。

  47 增加死亡率 抑郁症一方面降低免疫功能,降低躯体功能,恶化躯体疾病,从而增加死亡危险性;另一方面通过吸烟、酗酒、久坐和不健康进食行为,间接增加死亡危险性。有证据表明,重性抑郁症与死亡危险性增加有明确关联,而轻性抑郁症或阈下抑郁症与死亡危险性增加无明确关联[11]。

  5 躯体治疗

  51 总体考虑

  511 药动学考虑:老人使用2种以上药物的频度比年轻人高3倍,故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机率,且老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比年轻人为高[3]。

  512 治疗不足:Brown等(1995)发现,贫困和老年降低了老年抑郁症治疗的可能性。老年抑郁症病人仅10%~38%(记作1/4)服抗抑郁药,即使服药,又有1/3~2/3剂量不足。老年抑郁症病人对抑郁症的耻辱感能预示,治疗头3月内断药率高[5]。

  513 治疗剂量:老人的抗抑郁药起始量低,增量慢,治疗量小;老人的肝功能减退,降低了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和西酞普兰的代谢;肾功能减退,降低了帕罗西汀的清除,故用量宜小[3]。

  514 治疗目标:老年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缓解,而不是有效。在100例反复发作的老年抑郁症病人中,缓解者的情感和生活质量比部分有效或无效的为高(P<0001)[3]。

  515 预后:随访6年表明,50%的老年抑郁症会变成慢性抑郁症或反复发作性抑郁症[5],预后差的原因有躯体症状、认知障碍和共患内科疾病[12]。

  52 双重作用的抗抑郁药

  521 三环抗抑郁药:三环抗抑郁药对老年抑郁症效果好,只是不良反应大,故选用机率低。随访15年,服三环抗抑郁药的心肌梗死相对危险性是不服三环抗抑郁药的22倍,而服选择性五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的心肌梗死相对危险性是不服SSRIs的80%。故三环抗抑郁药的心脏危险性比SSRIs为大。

  522 文拉法辛:Entsuah再分析发现,文拉法辛比SSRIs起效快,缓解率高,还能改善老年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故作为晚发性抑郁症(≥60岁首次发作)的一线治疗,主要担心是血压增高[3,7]。

  523 米氮平:给115例老年抑郁症病人随机分配服米氮平、阿米替林或帕罗西汀治疗,结果发现,米氮平比帕罗西汀改善睡眠、食欲和焦虑效果更好[12]。

  53 SSRIs

  531 帕罗西汀:Nonacs引述的再分析表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与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和多虑平)和四环类抗抑郁药(米安舍林)类似,并改善焦虑症状。即使共患痴呆,帕罗西汀治疗8周的抗抑郁效果也与丙咪嗪相等,且耐受性比丙咪嗪为好,非致命性严重不良反应率也比丙咪嗪为低(4%和8%)。

  532 舍曲林:给门诊伴抑郁的阿尔茨海默氏病病人服舍曲林治疗3月,舍曲林的抗抑郁部分有效率比安慰剂高为(9/12)∶(2/10)。但给护理之家的31例晚期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服舍曲林治疗,则抗抑郁效果不比安慰剂为好,提示舍曲林治疗伴早期痴呆的抑郁尚部分有效,到晚期痴呆时已无抑郁,故无效。

  533 氟西汀: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缓解率与舍曲林和帕罗西汀一样,45%~60%[3]。因有厌食效应,故控制血糖有效,伴糖尿病的抑郁病人服氟西汀半年,餐前血糖降至 25 mmol/L,糖基血球蛋白降低25%,体质量降低9公斤[3]。但氟西汀的严重不良反应率比帕罗西汀为高。

  534 改善认知:服舍曲林、帕罗西汀和氟西汀都改善认知,其中前两种比后一种效果更明显,但对高龄(≥80岁)病人的研究发现,帕罗西汀也有认知不良反应,其中2例引起谵妄[3],这可能是帕罗西汀的抗胆碱能效应所致。看来,在SSRIs中,舍曲林改善认知功能效果最好。

  535 不良反应:SSRIs对心脏也非绝对安全。一项自然研究表明,服SSRIs的病人也可观察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延长QTc间期和直立性低血压[3]。SSRIs还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特别是当SSRIs联合非类固醇性抗炎药或低剂量阿司匹林时。

  54 苯二氮草类药物 一般不赞成老年抑郁症病人长期服苯二氮 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公认有认知损害、镇静、跌倒、髋部骨折和其他意外危险性[5],但确有一些老人因焦虑和失眠而难以撤除这类药物,此时应维持最低有效量。

  55 电休克 对239例老年抑郁症的随访表明,电休克能加速抑郁缓解。即使用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并发症也少。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跌倒频度也增加[3]。

  6 心理治疗

  61 社会支持 足够的社会支持可促进患者由应激恢复到愉悦,且不为抑郁症所压垮,需看精神科医生的次数减少。另外,牢固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居住环境、充分的娱乐活动对预防老年抑郁症也有利[3]。

  62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可削弱“看精神科是耻辱的”观念,告诉病人:“看精神科不代表你是懦弱的”,“看心理医生并无任何坏处”。简单几句话,可明显改善病人对精神病的态度[13]。

  63 电话疾病处理(telephone disease management,TDM) 对不能定期就诊者,电话处理是一种好方法。Tutty等试验证明,由基层护理医生证实的抑郁症病人随机分配到TDM组和常规处理组中,结果TDM组服中量抗抑郁药的机率是常规处理组的2倍,抗抑郁有效率也是常规处理组的2倍[14]。

  64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比单一治疗有效,例如,去甲丙咪嗪联合认知和行为治疗比其中一种治疗的社会功能好,健康持续时间长,生活质量高[3]。

  65 心理治疗的障碍 如果病人需远程旅行或克服经济困难,才能去看病,则心理治疗难以进行。这时主要靠药物治疗,而不能指望心理治疗[5]。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C.Mirtazapine versus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J].J Clin Psychiatry,1999,60(Suppl 17):18

  [2] Penninx BW,Guralnik JM,Ferrucci L,et al.Vitamin B12 deficiency and depression in physically disabled older women:epidemiologic evidence from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J].Am J Psychiatry,2000,157(5):715

  [3] Rabheru K.Special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older patients[J].Can J Psychiatry,2004,49(3 Suppl 1):41S

  [4] Ramasubbu R.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onceptual issues[J].J Affect Dis,2000,57(1-3):1

  [5] Unutzer J.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with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J].Biol Psychiatry,2002,52(3):285

  [6] Maj M,Sartorius N.Depressive disorder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Ltd,1999.73

  [7] Roose SP.Depression:link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J].J Clin Psychiatry,2003,64(Suppl 110):26

  [8] Zautra AJ,Smith BW.Depression and reactivity to stress in older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steoarthritis[J].Psychosom Med,2001,63(4):687

  [9] Stewart DE.Physical symptoms of depression:unmet needs in special populations[J].J Clin Psychiatry,2003,64(Suppl 17):12

  [10]Geerlings SW,Beekman AT,Deeg DJ,et al.The longitudinal effect of depression on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nd disability in older adults:an eightwave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study[J].Psychol Med,2001,31(8):1361

  [11]Geerlings SW,Beekman AT,Deeg DJ,et al.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on predict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J].Psychol Med,2002,32(4):609

  [12]HansenLK.Venlafaxineinduced increase in urinary frequency in 3 women[J].J Clin Psychiatry,2004,65(6):877

  [13]Corrigan PW,Swantek S,Watson AC,et al.When do older adults seek primary care services for depression[J].J Nerv Ment Dis,2003,191(9):619

  [14]Oslin DW,Sayers S,Ross J,et al.Disease management for depression and atrisk drinking via telephone in an older population of veteran[J].Psychosom Med,2003,65(6):93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