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42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26  浏览次数:777次

【摘要】目的:为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我们对4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查阅病例、记录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及各种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检查以及腹部B超或CT检查等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多占26.19%,其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占23.80%,42例药肝患者消化道症状36例,占85.71%,肝功能损害中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中草药所占比例较高,保健品服用也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药物性肝炎;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

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中草药的广泛应用以及滥用保健品,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也相对增多。为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我们对收治的4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中草药所占比例较高,保健品服用也应引起重视,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及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是防治药物性肝炎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4年4月-2007年8月收治的4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回顾性查阅病例、记录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及各种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检查以及腹部B超或CT检查等观察治疗效果。本组4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均为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男女之比1∶1.75,年龄20~65岁,平均30岁。4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均符合1997年(marin)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1]:(1)给药后1周~3个月出现肝损害表现,有的数月或更长时间。(2)初发症状有疲乏无力、纳差、恶心、呕吐,发热、皮疹、皮肤瘙痒、黄疸等。(3)末梢血中嗜酸粒细胞>0.06。(4)有肝内於胆或肝实质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5)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并排除酒精性、自身免疫性、遗传性肝病以及肝占位性病变。(6)偶尔再次用药后又发生肝损害。

2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

引起42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包括:抗结核药物(应用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11例,占26.19%;因皮肤病(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荨麻疹)应用中草药及中成药的应用10例,占23.80%;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3例,占7.14%;精神病药3例,占7.14;保健品6例,占14.28%;心血管病药物4例,占9.52%;肿瘤化疗药3例,占7.14%;甲亢药物2例,4.76%。

3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2例药肝患者主要症状:乏力、纳差、腹胀、黄疸、低热、皮肤瘙痒等,其中消化道症状36例,占85.71%;低热7例,占16.67%;皮肤瘙痒8例,占19.04%;无明显症状6例,占14.28%。

肝功能损害表现:丙氨酸转氨酶增高(80~1 400)U/L,42例,占10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50~360U/L),34例,占80.95%;总胆红素升高(36.8~328μmol/L)16例,占38.07%;谷氨酰转肽酶升高(86~560U/L)12例,占28.57%;碱性磷酸酶升高(110~340U/L)10例,占23.80%,其中3例凝血酶原活动度<40%。

4 治疗与转归

首先停用损肝药物随后予以保肝支持治疗的同时,予以谷胱甘肽以补充肝内巯基,促进损肝药物的生物转化,对于淤胆者可用思美泰糖皮质激素等。经上述处理,39例1~2个月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胆汁淤积者于3个月恢复,1例(因雷米封引起)死亡于12周。

5 讨论

42例药物性肝炎中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引起者所占比例最高,各占26.19%、23.80%。当前抗结核病的治疗中常采用联合治疗,以雷米封、利福平为主,加用吡嗪酰胺。利福平可能增加雷米封诱导性肝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吡嗪酰胺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肝损伤,故三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更容易出现肝毒性[2],所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11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中,1例42岁女性因盆腔结核联合用药治疗二周出现恶心、呕吐、黄疸、肝功能明显异常,即刻停药予以甘草甜素,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泰以及支持疗法,虽尽力挽救但无效死亡。

中成药及草药引起肝损害的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即往认为中草药安全性较好,而忽视它存在或潜在的毒性。回顾本组10例皮肤病(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荨麻疹等)均为用中成药或草药引起黄疸、低热、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涉及中成药消癣宁,单味中药有雷公藤、何首乌、大黄、苍耳子、地榆、土荆芥、斑蝥等。中药中的生物碱毒性植物蛋白等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或与组织DNA(RNA)酶和蛋白质结合引起细胞坏死和和凋亡[3-4]。因此寻找中药治疗疾病切忌滥用及过量服用,原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更需注意监测潜在后的严重后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加,保健品应用数量越来越多,有些患者同时或相继服用多种保健品。本组因服保健品引起药肝患者6例,女性5例,男性1例,均为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肝细胞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有关[5]。乱用保健品会造成某种物质含量在体内过量或多种物质在代谢过程中形成新的肝毒性物质,而引起肝脏病变,因此在服用保健品时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避免乱服保健品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总之,药物性肝炎是医源性疾病,应防治结合,临床用药过程中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详细询问服药史,结合辅助检查,对药物性肝炎早期诊断与治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药物性肝炎发生后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炎的关键措施,无论何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早期发现,停药后受损的肝细胞均有一定的可复性[6]。

【参考文献】

[1] 陈成伟.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J].肝脏,2001,6(1):49.

[2] 鲁晓岚,罗金燕.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241.

[3] 夏启荣,何峰.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54.

[4] 陈成伟,马洪年,傅青春.药物与中毒性肝病[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02-503.

[5] 李欣民.药物性肝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5,(2):124-125.

[6] 汪云,朱丽影.药物性肝炎34例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08, 12(4):32-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