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病毒性肝炎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06-05  浏览次数:550次

  作者:刘运周,曾学平,肖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1医院检验科,广州

  【摘要】 目的 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检测对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定量检测259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593例对照者红细胞G-6-PD的活性。结果 对照组中G-6-PD缺陷20例(3.37%),甲型病毒性肝炎组G-6-PD缺陷31例(11.9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7,P<0.01);乙型病毒性肝炎组G-6-PD缺陷20例(6.6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组的G-6-PD缺陷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结论 检测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G-6-PD水平,对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并发溶血性贫血有较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缺陷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是新生儿溶血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新生儿进行G-6-PD筛查是预防发生溶血的有效辅助手段[1-3]。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4],可诱发G-6-PD缺陷患者溶血[5]。为探讨红细胞G-6-PD检测对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治疗时指导用药的意义,作者检测了562例临床确诊为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住院患者红细胞G-6-PD的活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病毒性肝炎组:562例,为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1医院传染科住院患者,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59例,男152例,女107例,年龄16.2~65.8岁,平均(36.7±13.8)岁;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3例,男175例,女128例,年龄15.3~68.1岁,平均(38.3±12.5)岁。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全国西安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2) 对照组:593例,为同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1医院体检及住院患者,主要为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外伤等患者,其中男357例,女236例,年龄15.6~70.2岁,平均(37.9±14.1)岁。3组性别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性别2=5.17,P=0.141);3组年龄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年龄=0.1124,P=0.8938)。

  1.2 检测方法

  采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定量法检测G-6-PD酶活性。于试管中加109 mmol•L-1枸橼酸钠0.2 mL、葡萄糖20 mg,取静脉血1.8 mL摇匀,3 000 r•min-1离心5 min后调整血细胞与血浆比例为11,混匀后取0.2 mL加0.18 mol•L-1的亚硝酸钠葡萄糖液与0.4 mmol•L-1美蓝液的等量混合液0.02 mL,颠倒混匀15次,加塞置37 ℃水浴3 h,取此液0.05 mL加0.02 mol•L-1 pH7.5磷酸盐缓冲液5 mL混匀,2 min后用蒸馏水作空白于635 nm波长下,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取其吸光度“A”;另取未加亚硝酸钠葡萄糖液保湿的血液0.05 mL加0.02 mol•L-1 pH7.5的磷酸盐缓冲液5 mL,混匀2 min后测其吸光度“B”;然后再加入亚硝酸钠葡萄糖液1滴混匀,5 min后用同样方法测其吸光度“S”,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1-(A-B)/(S-B)。参考范围:本实验室参考范围定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0.75。

  1.3 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PSS 11.5统计分析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临床确诊的562例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51例G-6-PD缺陷(9.07%),其中甲型肝炎259例中G-6-PD缺陷31例(11.97%),乙型肝炎患者303例中G-6-PD缺陷20例(6.60%);593例对照者中有G-6-PD缺陷20例(3.37%);甲型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7,P<0.01);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甲型肝炎组与乙型肝炎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

  3 讨论

  G-6-PD缺陷症是一种χ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G-6-PD基因突变是造成酶活性降低的根本原因,目前,全世界已鉴定的G-6-PD基因突变型超过70多种,中国有13种,其中1 376M、1 388M、95M 3种基因点突变是广东人主要的G-6-PD基因突变型[7]。

  有研究指出,红细胞G-6-PD缺陷患者由于其肝细胞膜的G-6-PD可能亦存在缺陷,从而影响肝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故易遭受病毒攻击而感染[5]。本组研究表明,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组G-6-PD缺陷率分别为11.97%和6.60%,均较对照组的缺陷率3.37%高,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而提示红细胞G-6-PD缺陷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机率较其他群体增大,尤其更易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这可能与甲型肝炎病毒侵袭肝细胞膜的模式有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G-6-PD是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起始酶[8],它具有递氢作用,使氧化型辅酶Ⅱ(oxidiz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还原为还原型辅酶Ⅱ(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NADPH是红细胞内重要的还原物质,能使红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GSH为细胞清除氧自由基的重要物质[9],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在人体内具有活化氧化还原系统、激活含有巯基酶、解毒等重要作用[10],维持血红蛋白及其他酶类中的巯基免受氧化损害,从而起到保护红细胞的作用。当G-6-PD缺陷患者受到病毒、细菌感染或氧化剂药物的毒素作用时,其红细胞内不能产生足够的GSH,致使血红蛋白中巯基被氧化,血红蛋白发生沉淀并附于红细胞膜内面,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加上红细胞膜脂质和膜蛋白巯基的氧化,其流动性和变形性发生改变,导致溶血[11]。溶血后肝细胞处理血红素的负担加重,进一步缺氧,从而加重了肝细胞的损害;其氧化性代谢产物进一步聚积,GSH进一步减少,又加重了溶血,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某些氧化性药物,如阿斯匹林、非那西汀、磺胺嘧啶、伯氨喹啉、呋喃唑酮及磺胺异恶唑等,均能诱发G-6-PD缺陷患者发生溶血,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因此,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G-6-PD活性,可确定其是否存在G-6-PD缺陷,从而尽量避免使用上述药物,以免诱发溶血性贫血。

  【参考文献】

  [1]Kaplan M,Hammerman C.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a hidden risk for kernicterus[J].Semin Perinatol,2004:28(5):356-364.

  [2]Kaplan M,Herschel M,Hammerman C,et al.Studies in hemolysis in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deficient African American neonates[J].Clin Chim Acta,2006:365(1-2):177-182.

  [3]Kaplan M,Herschel M,Hammerman C,et al.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African American males:the importance of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J].J Pediatr,2006:149(1):83-88.

  [4]高文军,卫 敏,蔡仲华,等.中山地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SEN病毒的感染状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2):135-137.

  [5]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2.

  [6]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9-342.

  [7]张 力,原小冰,佟莉贞,等.广东地区G-6-PD缺陷的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现[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13(2):51-53.

  [8]郑 敏,罗建明.广西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59-1460,1474.

  [9]张 成,李 彬,冼玉玲,等.未变性乳清蛋白佐治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5):379-380.

  [10]王宇巍,刘占举.甘利欣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6):1115-1116.

  [11]陈 颖,田光亚.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红细胞膜脂质的改变[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18(4):197-19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