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2-02-27 浏览次数:484次
作者:杨燕 作者单位:简阳市人民医院介入室 四川简阳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行介入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 ,对照组按介入手术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比较,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焦虑、恐惧程度、术后疼痛改变程度方面干预组远较对照组轻,其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持续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干预;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1]。我国为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 尤以东南沿海多见[2],长期以来,原发性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因原发性肝癌病人就诊时大部分已处于晚期,多数病人同时合并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由于肝脏的能量储备功能较低,适应和可以耐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仅占全部病人的15~30% ,而在已切除的亚临床和临床期肝癌中, 5年内复发率有60~80%。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肝癌介入手术已成为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提高、延长了生存期,还可使一些不能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以切除[3]。为此,我科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病人实施多方面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2003年4月至2007年5月经临床和辅助检查为原发性肝癌,并自愿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60例,女17例,年龄30~79岁,平均43.6岁.干预组60例,男79例,女18例,年龄31~86岁,平均44.2岁。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无黄疸腹水、无严重心、肺、肾等疾病,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检验无差异性(P>0.05)。
1.2方 法
1.2.1护理干预措施: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按介入手术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除行介入前后的常规护理外,还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确定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对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焦虑、恐惧程度,术后疼痛程度采用护理干预。
1.2.2心理干预评估:术前到病房访视患者,主动热情介绍医护人员,以同情和关怀的态度,广泛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耐心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要求及尽量发泄自己的情感,从而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手术动机及应对方式,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
1.2.3介入信息干预:向患者及家属阐明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为患者提供有关手术的知识;讲解手术大致过程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并告知患者手术简单,不需要开腹,一般从股动脉穿刺后进行操作,穿刺出切口很小,却穿刺时局部有麻醉药,不会感到明显疼痛;对担心手术能否成功的患者,要详细向其介绍手术的原理、方法、手术的可靠性及各种安全措施,介绍术者的精湛技术,消除患者因恐惧手术而导致的不良心理反应。
1.2.4社会支持干预:介绍同种疾病获得成功治疗的患者,安排与手术成功的病友同住一室,促使他们相互沟通,讲述做介入的感受体会,树立角色榜样,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一个新的认识[4],从而树立信心,减轻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安排患者家属、朋友及时探视,教育家属如何控制消极情绪,多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对担心经济问题的患者,应先给予安慰,陈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接受手术治疗。
1.2.5情绪干预 以身心医学的观点,讲解情绪对治疗的影响,并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行为训练如放松训练,保持患者情绪稳定,调动其正性情绪,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使之尽快地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手术达到适应, 促进手术后躯体和心理的康复。
1.2.6术后行为干预:及早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便秘、腹胀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手术产生的疼痛,教授其缓解疼痛的放松方式,如幽默法、分心法、回忆法、倾诉法,具体包括: ①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适当的音乐,使患者放松,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②触摸:这是人际沟通时最亲密的动作,是非语言交流的特殊表现形式; ③按摩:对皮肤和皮下组织施以不同程度的按压,松弛肌肉改善循环,以减轻疼痛; ④协助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痛阈值。术后1周内随访患者,及时反馈手术完成情况;多传达有利信息,继续心理支持,求得患者的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以获得最佳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计算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 < 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评定标准
2.2.1 焦虑程度评定①轻度:焦虑表现为注意力、理解力和 警惕性提高,
有好奇心,长提问题;②中度;感知力有些狭窄,有轻度的 注意力难以集中,说话时声音变调,呼吸心率加快;③重度;感知能力明显下降。注意力集中在细节,交谈不能理解;可出现过度换气、心动过速、头痛、头晕、恶心等.
2.1.2恐惧程度评定 1级:有轻度恐惧,无或有轻度不适,但不加回避;2级:有恐惧并试图回避;3级有明显的烦躁,尽力回避,需要旁人协助固定或用镇定剂才能完成有关治疗和护理。
2.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程度、术前失眠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可见观察组在穿刺过程中的焦虑、恐惧程度远较对照组轻,术前失眠例数少,并发症发生例数低,P 均<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程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失眠情况比较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持续天数
2.3护理干预对疼痛程度的判定标准:采用VAS (视觉类比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在术后4 h测定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疼痛的程度: 0~3分为Ⅰ级; 4~6分为Ⅱ级; 7~10分为Ⅲ级。两组患者术后4 h疼痛情况的比较, 可见护理干预组疼痛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其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4 h疼痛程度的比较(例, % )
3 讨 论
正常肝脏是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约有85%的血供来自门静脉,15%的血供来自肝动脉,而肝癌组织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5],所以经肝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物可使药物充分灌注肿瘤,破坏和控制癌细胞的作用更强,同时注入栓塞剂,可使肿瘤组织因血流阻断而缺血坏死,而正常肝组织不受明显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由于病人对介入治疗不了解,癌症的诊断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都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给患者造成焦虑、恐惧抑郁,失眠、悲伤等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我们在护理行为中如果运用护理干预手段就能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介入医学”已成为与“内外科学”相并列的三大临床医学学科之一。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优势,肿瘤患者从确诊、住院、手术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迫切需要解释指导及安慰,所以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正确、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改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6].作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术前需让患者了解介入治疗的过程,解除和减轻焦虑、恐惧情绪;术中充分利用护理技巧分散患者注意力,密切配合医生,达到预期目的;术后耐心、正确的解释指导,是患者尽快康复的保证。
总之,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理干预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应贯彻始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随时给其耐心、细致的解释,帮助患者解决每一个细小的疑问,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信任有加是心理干预得以实施的关键[7]。所以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心理、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注重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通过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才能满足患者需求,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对观察组的干预,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P均<0.01,差异有极显著的意义),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原发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干预有效的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6.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1.
[3]李天晓,樊青霞,王瑞林.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6.
[4]杨燕.黄晓珊,等.肝癌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3,2(18):152.
[5]董志伟,谷铣之.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0.
[6]戈寒冰,李舂荣.肿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12): 1019.
[7]王玉珍,于俊杰.胃癌患者的个体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