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维生素B12头痛点及太阳穴注射治疗血管性头痛115例

发表时间:2012-03-16  浏览次数:550次

  作者:陈国喜,陈宇,杨中传,石艳葵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60医院内一科,云南 大理 671003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维生素B12,太阳穴治疗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症状突出,有关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在探索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中,我们发现用维生素B12头部痛点及两侧太阳穴注射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和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具有特效,2007年5月以来,我们用上述方法治疗115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15例,男性41例,女性74例,年龄14~72岁,以20~55岁年龄段较多,病程最短15天,最长10年,多数为1~2月,病程较短者多因受凉感冒后发生,病程较长者反复发作,受凉感冒后可加重。门诊20例,住院患者95例,住院病例中,以头痛原因待查收住院26例,以其它主要疾病入院,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反复发作69例,大部分患者主要症状为头部持续胀痛伴头晕,阵发性短暂头部部位不固定,搏动性或刀剌样痛,患者因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难忍,常伴有恐惧感。全部病例接受本方法治疗前,都曾反复就医,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用本方法治疗前,75例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有血管扩张或脑供血不足情况,全部患者经血象,血生化,头颅CT及其它有关检查,排除脑炎,脑膜炎,高血压,颅内外肿瘤,五官,颈部及其它原因所致器质性疾病。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病学会有关标准及中国6城市,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确诊为血管性头痛101例,症状突出难明确诊断14例。

  2 治疗方法

  找准头部压痛点,凡是神经血管性头痛和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患者,查体时,在枕骨下方,即风池穴周围,患者无感觉痛处,视头痛头晕程度情况,常有与头痛程度一致的明显压痛。头痛显著者,检查时稍触患者痛难忍。找痛点时,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左拇指,在患者枕下左右按压寻找出两侧明显压痛点,压痛点找准后,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取5毫升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0.5mg×2支,术者左拇指紧压痛点,右手持注射器,沿左拇指尖部进针至颅骨,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入药液0.2毫升左右后,注射器边退边推,每侧0.8毫升,注射完毕,酒精棉球压迫针点止血,双侧太阳穴常规消毒后,用同样方法每穴各注射0.2毫升。5天后无论头痛是否存在,同样药物和方法再巩固治疗一次,2次注射治疗无效者,不再行第三次注射。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断 显效:药物注射10分钟后头痛,头晕,头昏渐消失,5天后痛点压痛消失;有效:上述治疗后症状消失,5天内又出现头痛,但症状明显减轻,再次注射治疗后症状可消失;无效:上述方法注射治疗2次症状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加用或改用其它药物或治疗方法。

  3.2 治疗结果 显效109例,占94%,有效6例,占6%,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治疗效果显著好于传统治疗血管性头痛用药,以及当前常用的盐酸氟桂利嗪及其它治疗方法和药物。

  4 讨论

  神经血管性头痛临床多见,血管性头痛以反复发生的单侧或双侧阵发生剧痛为特征,根据研究资料表明[1,2],偏头痛的发作与血小板凝集,血液流变学变化,生化尿常有关。偏头痛发作前驱期,发作期存在不同的理化因子改变。前期仅颅内外血管收缩,发作期血管舒张的理论,但发病机理至今仍善未完全明了。从较多临床观察和我们的临床体会,我们认为头痛发作时的疼痛频率和不规律性,疼痛机理神经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头痛压点位于风池穴处,该处是头部神经血管走行的主要集中部位,是中医经络学说手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汇穴,也是中医治疗各原因所致头痛的主要穴位,太阳穴是治疗头痛的常用辅助穴位,配合痛点治疗效果显著。本组病例中,部分患者头痛发生前有明显受凉感受冒史,偏头痛的发病诱因与外感风寒有密切关系,外感风寒后,风池穴周围组织及所经此处上行的神经血管,可能发生无菌性炎性水肿。维生素B12是由肝脏提取的含钴物质,为细胞合成核过程中的主要辅酶,参于体内胆碱,氯基酸及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缺乏时叶酸代谢发生障碍。维生素B12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还能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的治疗。止痛与治疗作用可能与上述机理有关,但维生素B12并非麻醉止痛药,止痛快,不易复发机理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本方法效果显著,易于掌握,价格低廉,适用性强。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42.

  [2] 王冬娜,偏头痛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1995,38(11):4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