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45例
发表时间:2012-03-16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施鸣飞,曹笑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天台 317200
【关键词】 偏瘫,脑卒中,运动训练,针灸疗法
笔者应用运动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75例,均首次发病,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 或MRI 检查证实伴一侧肢体瘫痪。75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1~71 岁,平均63岁;病程7~28天,平均15天;其中脑梗死21例,脑出血24例;病变部位:基底节25例,丘脑12例,其他部位8例;左侧肢体瘫痪29例,右侧16例。对照组30例,男21 例,女9 例,年龄60~74岁,平均64岁;病程7~27天,平均14天。其中脑梗死14例,脑出血16例;病变部位:基底节17例,丘脑8例,其他部位5例;左侧肢体瘫痪19例,右侧11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系第一次发病,病程≤28天,病情基本稳定,无明显并发症;③偏瘫肢体肌力≤3级(徒手肌力测定法);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②严重认知障碍;③拒绝接受此项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入院后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等。对照组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2.1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1天1 次,1次30min。①上肢运动:重点诱发肩、肘、腕、指关节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僵硬或肩关节脱位。仰卧位:使患肢前屈90度作被动屈伸运动,再作内旋、外旋或让患者随治疗人员的手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坐位或站立位:使患肢平举,前伸、肘伸直或臂下放一支撑物,作手内旋、外旋运动。手腕作偏尺、偏桡、屈肌、伸肌运动。手作抓物、对指等运动。将上肢运动转移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为使上肢功能恢复,避免继发软组织损伤。鼓励使用患肢,限制健肢不必要的代偿功能和患肢异常运动模式,正确摆放肢体的位置,特别注意运动方式以防止上肢固定于内旋屈曲位。②下肢运动:维护患肢特殊体位。仰卧位:双膝间垫枕,足尖向上以防患肢内旋,内收。侧卧位:健肢在下,患肢在上,患肢下垫枕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桥式运动: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于床,保持膝关节,足与肩胛同一平面。然后臀部上抬到与肩胛、膝关节同一条线,保持5s后将臀部放下,放松5s。站立位平衡运动:由家属扶持依靠床头或墙壁站立,逐渐过度到无依靠的站立位。双足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数秒钟后缓慢地将重心移到健肢,患肢抬起。复位后再将重心移到患肢,健肢抬起。如此反复练习。③步行练习:在以上运动完成后,由治疗人员指导帮助患者完成步行。练习时要指导正确的步行方法,注意单腿负重,重心转移,每一步都要求足掌着地。纠正偏瘫步态足下垂和划圈步态。④主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可作抗阻力运动), 每个动作保持10s,20 次为1组,1天2~3 组。
2.2 针灸治疗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伸屈不利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操作:先刺双侧内关, 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法;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 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者下肢抽动3 次为度。极泉:原穴下移2 寸,直刺1~1.5寸,用提插法,使患者上肢抽动3 次为度;尺泽:屈肘120度取穴,直刺1 寸,用提插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 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屈髋取穴,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下肢抽动3次为度。配穴均采用提插平补平泻法;金津和玉液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2ml,1天1 次。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于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进行疗效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 运功量表(FMMS)[2],日常生活能力(ADL) 采用修订Barthel指数(MBI)[3]。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
3 结 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MS、MBI评分比较
4 讨 论
脑卒中引起的障碍以运动障碍最显著,脑卒中的临床康复目标是建立协调的、正常的运动模式,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改善肢体功能在脑卒中的康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4]。
偏瘫是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使原始的、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皮层下中枢运动反射释放,导致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偏瘫患者异常运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上肢肩胛骨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下肢的外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运动随意性与协调性[5]。上肢功能主要包括抓握、握持和操作物体,下肢功能主要为步行功能,这就需要从肩到手指肌肉及下肢肌肉活动的完整与协调。因此,患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躯体平衡功能障碍,肌力下降都将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的主动运动和功能性活动。
针灸治疗使输入信号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得以增强,同时头针可直接兴奋中枢运动神经系统[6],支配患侧肢体做各种运动,提高康复疗效。本组结果显示,针灸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运动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优于单纯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S].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57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S].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465.
[4] 尚翠侠,李强,刘珊珊,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19621.
[5] 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I 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 (1):4546.
[6] 孙忠人,霍立光,刘丽莉,等.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4,1(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