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外科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13 浏览次数:451次
作者:赵翼1,蔡兵1,吴鹏西2,赵建国1,吴鸣宇1 作者单位:(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1.肝胆外科;2.超声医学科)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3例SPTP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诊疗措施以及随访预后进行分析总结。3例均为女性,年龄15~35岁,术前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胰腺囊实性肿块,各项血清学肿瘤指标无明显特异性。结果 3例均接受了胰腺部分切除,其中1例行脾脏切除手术,均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3~5年,患者均存活,未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良好,通过适当的外科治疗可以治愈,但术中应行快速病理检查以指导手术。术后定期随访是必须的,对病理标本的ki-67等相关蛋白监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外科手术,病例报告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或称其为交界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直到1996年才由WHO作出确切的定义[1]。SPTP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在适当的外科治疗后常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了3例SPTP,现就其临床表现、诊疗措施以及随访预后进行分析总结。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15岁,既往体健,入院前7 d开始感到左上腹隐约钝痛。体格检查于左上腹扪及一直径约9 cm肿块,质中无压痛,界不清,移动度差;余无异常发现。各项血清肿瘤相关指标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以及糖类抗原19-9(CA19-9)等均在正常范围。腹部B超检查发现胰尾部实性肿块,约9.8 cm×8.3 cm大。腹部CT扫描证实胰腺尾部直径约9 cm的肿块(见图1),内部密度不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无明显肿瘤转移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征象。CT初步诊断:间质瘤。
剖腹探查时我们发现胰腺尾部直径约9 cm的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浸润,与术前CT、B超发现相吻合。其余胰腺组织形态正常。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排除其他胰腺恶性肿瘤,于是行包括完整肿瘤在内的胰尾部分切除,未行周围淋巴结清扫。
术后病理检查:胰尾部一枚约9.0 cm×7.5 cm× 6.0 cm肿块,具有完整的纤维囊样结构,瘤体巨大,肿瘤为卵圆形,切面为囊实性,内含咖啡色液体,实性区灰黄、灰红色,质地较细腻,与周围界限尚清。显微镜检(见图2):肿块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囊性区混合而成。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一致,可见核仁,实性区及假乳头区可见泡沫样细胞堆积,囊性区可见出血、坏死以及黏液变性,间质血管丰富。整体形态学具有明显的SPTP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α1-凝乳蛋白酶(alpha 1-Antichymotrypsin,a-ACT)、波形蛋白(Vimentin,Vim)以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均为阳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 AE1/AE3 以及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为阴性,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SYN)弱阳性。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5年,复查腹部CT没有发现肿瘤残余、复发或转移征象。
病例2:女,33岁,入院前6个月起感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不适。腹部体检没有任何阳性发现。各项肿瘤指标除了CA19-9轻微升高以外,其余如AFP、CEA、CA-125等均在正常范围。入院后行胰腺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胰体部实性低回声肿块,约2.9 cm× 2.5 cm大。同时在内镜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吸活检(FNAB),然而并没有获得特异性病理发现,无法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样经由腹部CT扫描证实胰体部肿瘤,并考虑错构瘤可能。CT扫描没有发现任何肿瘤转移、浸润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象。
术中发现胰体部一枚直径约为3.5 cm的圆形硬质肿块,没有发现周围组织结构浸润或转移。其余胰腺实质形态基本正常。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排除其他胰腺恶性肿瘤,成功施行胰腺体尾部切除以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病理切片符合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征性表现,推翻了术前的CT诊断。
肿瘤免疫组化分析结果:a-ACT、Vim、NSE以及SYN均为阳性,CK AE1/AE3为阴性,而CgA为弱阳性。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发生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血清CA19-9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每6个月随访行腹部CT扫描没有发现病灶残留或者肿瘤复发、转移等征象,直至4年后该患者失访。
病例3:女,22岁,因发现左肋缘下肿块住院就诊。腹部体格检查发现左上腹一直径约为10 cm的巨大圆形肿块,无明显压痛,界清但移动度差。AFP、CEA、CA-125以及CA19-9等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左上腹胰尾部囊实性肿块,直径约为9 cm左右(见图3)。腹部CT扫描证实:胰尾部9.6 cm×9.2 cm×15.0 cm左右多分隔囊实性肿块(见图4),CT诊断考虑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能。CT扫描没有发现明显肿瘤浸润、转移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象。
剖腹探查发现胰尾部一枚巨大的包膜完整的肿块,但肿块与脾蒂紧密粘连难以分离,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周围器官或组织浸润。肿块之外的胰腺组织形态基本正常。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排除其他胰腺恶性肿瘤,行胰尾切除(包括肿瘤整体)、脾脏切除术,并将部分脾脏组织种植于网膜囊内。
术后病理进一步明确肿瘤大小为11.0 cm× 7.0 cm×15.5 cm,具有完整的纤维囊样的囊实性类圆形结构。其镜下特点同样符合SPTP诊断。
肿瘤免疫组化分析结果:a-ACT、Vim、NSE均为阳性,CK AE1/AE3、CgA为阴性,而SYN为弱阳性。
术后患者没有发生明显并发症,在术后3年的随访中,每隔3~6个月复查腹部CT均没有发现任何复发、转移征象。
2 讨论
Frantz[2]在1959年第一次描述了SPTP,但其后直到1996年才由WHO正式进行了临床特点、病理和名称的分类。据报道,SPTP在所有胰腺原发外分泌肿瘤中的发病率在1%~3%之间[3]。而根据对我院既往5年内原发性胰腺肿瘤住院患者的统计,SPTP的发病率为1.69%(3/177)。SPTP好发于青年女性,在男性和儿童中发病率极低,然而儿童和男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4]。该肿瘤能够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本研究观察的3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2例发生于胰尾部,1例为胰体部。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阳性体征,本研究中3例均导致术前的诊断错误,在术后进行病理以及免疫组化分析后才得以纠正。而各种研究和临床报道都已经证实,目前各项血清肿瘤指标对SPTP均无特异性[3]。
本报告中的1例SPTP在内镜超声引导下行FNAB亦没有获得有价值的资料。有文献报道FNAB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不利影响[5]。同时由于胰腺FNAB的创伤性和穿刺组织病理结果的假阴性问题,因此我院并没有对明确的胰腺肿瘤患者常规进行术前FNAB检查。
本报告中的3例肿瘤发生于胰腺的体部和尾部,即使对于恶性肿瘤,扩大的胰腺局部切除也已经足够。对于发生在胰头部的SPTP,仍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是否需要行扩大清扫,目前则尚无一致意见,但一般应跟据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决定,胰腺部分切除对于SPTP或者其他胰腺良性肿瘤来说已经足够,除非肿瘤与周围组织或脏器紧密粘连、难以安全分离,一般并不需要进行创伤更大的淋巴结清扫或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6]。
术后的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对于确诊SPTP有重要意义,但仍不能用于判断疾病预后。而最新研究表明Ki-67蛋白检测对于判断SPTP预后有一定意义,Ki-67阳性者预后较差[7]。
本研究中3病例,术后随访3~5年均没有发现肿瘤的转移或复发。大宗的文献报道以及多中心的荟萃研究证实SPTP总体5年生存率在95%以上,仍具有一定的复发和转移,因此对所有SPTP患者均应当及时施行恰当的外科手术治疗,而且在术后定期进行腹部CT、MRI扫描等随访措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Kloppel G, Solcia E, longnecker DS, et al. Histological typing of tumors of the exocrine pancreas[M]// WHO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Berlin Springer,1996:8452/1-3.
[2] Frantz VK. Tumor of the pancreas[M]// Blumberg CW(ed).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Series 1, Fascicles 27 and 28. Washington DC,1959:32-33.
[3] Herrmann KA, Helmberger T, Bruns C, et al. Solid pseudopapillary pancreas tumors——often neglected[J]. Radiologe,2008,48(8):764-769.
[4] Lee SE, Jang JY, Hwang DW,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differences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J]. Arch Surg,2008,143(12):1218-1221.
[5] Lévy P, Auber A, Ruszniewski P. Do not biopsy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J]. Endoscopy,2008,40(11):959.
[6] 曲辉,王成锋,赵平,等. 胰腺肿瘤局部切除17例临床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405-1407.
[7] Hibi T, Ojima H, Sakamoto Y, et al. A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arising from the greater omentum followed by multiple metastases with increasing malignant potential[J]. Gastroenterol, 2006,41(3):276-281.